续和李参政湖上杂咏(其四)

古之求仁者,信道不蕲获。

颜生何所乐,宁蹈饥寒厄。

能知四勿功,六根本非贼。

形式: 古风

翻译

古代追求仁德的人,坚信道义而不希求个人收获。
颜回为何感到快乐,他宁愿忍受饥饿寒冷的困苦。
能够明白'四勿'的准则,知道'六根'本性并非罪恶。

注释

古之:古代。
求仁者:追求仁德的人。
信道:坚信道义。
不蕲获:不希求个人收获。
颜生:颜回(孔子弟子,以贫穷简朴著称)。
何所乐:为何感到快乐。
宁:宁愿。
蹈:忍受。
饥寒厄:饥饿寒冷的困苦。
能知:能够明白。
四勿:儒家伦理中的四种禁欲,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六根本非贼: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本性并非罪恶源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的《续和李参政湖上杂咏(其四)》中的一节。它赞扬了古代追求仁德的人,他们深信道德之道,并非为了获取世俗的回报。诗人提到颜回,以他的例子来说明真正的快乐在于坚守仁义,即使面临饥饿寒冷的困境也在所不惜。接着,诗人强调了“四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儒家伦理原则以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的重要性,认为这些都是道德修行的关键,而非邪恶的源头。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崇尚和对道德实践的坚定信念。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续和李参政湖上杂咏(其三)

虚灵一寸心,攻者十七八。

炯然无常存,精粗皆著察。

卫丘騋牝蕃,鲁囿牛羊茁。

形式: 古风 押[黠]韵

续和李参政湖上杂咏(其一)

阴阳互推移,气数有信屈。

涧松发贞姿,庭梅睟生色。

虽无桃李容,桓桓保终吉。

形式: 古风

续和李参政湖上杂咏(其六)

晋当胡运衰,厉世先黜陟。

当时望尘友,有识所愤疾。

云何祖士稚,不似刘越石。

形式: 古风

翌日对客雨中再和

风雨盲程不少宽,告焉藐藐似殷顽。

苦于风月佳时竞,甘向云霓望处悭。

天象自从盈里缺,人心正要用时閒。

浩然此乐无时极,应笑徽之兴尽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