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对世俗疾苦的淡然态度与对归田老农的深切同情。首句“养晦衡门亦自清”点明了隐居者的居住环境和内心状态,他虽处简陋之居,却能保持心灵的清明。接着,“闾阎疾苦不关情”则表明他对周围人的疾苦并不在意,似乎超脱于世事之外。然而,这种表面的超脱下,诗人通过“独怜头白归田叟,问俗犹闻太息声”两句,揭示了其内心的柔软与关怀。尽管表面上对世俗疾苦无动于衷,但对一位年迈的归田老农,他仍然心存怜悯,从老农的言谈中仍能听到叹息之声,流露出对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深深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隐居者与归田老农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体现了清末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超脱与同情之间复杂情感的细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