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风太湖沙塘港

归程雪边来,四旬六千里。

瞿唐过滟滪,洞庭至彭蠡。

涉历天下险,心有如此水。

朅来太湖滨,到家步才跬。

胡贻蜚廉怒,相挟冯夷氏。

惊飙昼而作,骇浪暮不已。

令人向洋叹,可望不可迩。

组练前陈扼,银屋平地起。

逡巡问维楫,飘泊委芦苇。

归心苦何遽,短棹姑小舣。

尝闻强则避,事当顺而理。

平明迟解缆,天宇果新霁。

金乌甫生东,鱼龙首俱弭。

上下大圆镜,四面平如砥。

天公翻覆手,风后吹嘘是。

巽转而之坤,帆去随所指。

出湖且入港,曾不片时尔。

前津问锡麓,弗远尺有咫。

舟人顾相贺,昨忧变今喜。

我生客江湖,噫嘻嗟老矣。

可以速则速,时当止则止。

岂惟行舟然,世事只如此。

由兹石塘出,此去皆坦履。

归来荷圣恩,全家赖天赐。

息阴亟休影,杜门以却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曾伯在太湖沙塘港遭遇风浪阻航的经历,以及他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豁达。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首句“归程雪边来,四旬六千里”开篇即点明了旅程的遥远与艰辛,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段不平凡的航行。接着,“瞿唐过滟滪,洞庭至彭蠡”两句,通过列举长江上的险要地段,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危险与挑战。

“涉历天下险,心有如此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内心的坚韧。“朅来太湖滨,到家步才跬”则转折到诗人即将抵达目的地的喜悦与期待,但紧接着的“胡贻蜚廉怒,相挟冯夷氏”又揭示了突如其来的风暴,使得归途再次变得艰难。

“惊飙昼而作,骇浪暮不已”生动描绘了风暴的猛烈与持续,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不安与恐惧。“令人向洋叹,可望不可迩”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敬畏与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组练前陈扼,银屋平地起”、“逡巡问维楫,飘泊委芦苇”描述了船只在风暴中的挣扎与无助,以及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挣扎。

“归心苦何遽,短棹姑小舣”表现了诗人对回家的渴望与暂时的妥协,体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持与智慧。“尝闻强则避,事当顺而理”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理解与领悟。

“平明迟解缆,天宇果新霁”、“金乌甫生东,鱼龙首俱弭”、“上下大圆镜,四面平如砥”等句子描绘了风暴过后天空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内心的释然与平静。

“天公翻覆手,风后吹嘘是”、“巽转而之坤,帆去随所指”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命运的接受。“出湖且入港,曾不片时尔”、“前津问锡麓,弗远尺有咫”则展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与期待。

最后,“舟人顾相贺,昨忧变今喜”、“我生客江湖,噫嘻嗟老矣”、“可以速则速,时当止则止”、“岂惟行舟然,世事只如此”、“由兹石塘出,此去皆坦履”、“归来荷圣恩,全家赖天赐”、“息阴亟休影,杜门以却轨”等句子,总结了诗人对人生旅程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家庭与生活的珍惜与感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句(其二)

绿宫袍里素中单,全身却作如来色。

形式: 押[职]韵

偈颂八十五首(其五十一)

者老和尚,元无所向。一味麻皮头,做出万般样。

我也无端被伊葛藤一上,惭愧桩子倒了也。

衔怨衔恩,含悲合笑,烧一炷香供养。

形式: 偈颂

和思故人(其二)

握手论怀屡合并,自居谪籍玷时名。

剡溪无路访安道,北海何人知子卿。

千里凭诗驰意马,一樽赖酒破愁城。

秋风若有南来雁,未忘故人烦寄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陈乙星君行乐图

春风尚馀寒,披裘共游豫。

行行欲何之,百花深处去。

百花深处起楼台,夹道迎人花正开。

挥麈辟咡颐一指,有童唯唯抱琴来。

抱琴来,囊不解,问君此意果安在。

君笑口不言,解人知有待。

不见陶家绿绮柱无弦,弦外寄兴心悠然。

濠濮华林皆化境,人间何处认真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