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青冢千年恨不埋,琵琶马上几时回。
宇文高氏争雄日,突厥柔然献女来。
此诗描绘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情境与深沉的悲剧意味。首句“青冢千年恨不埋”,以“青冢”象征昭君墓,点明昭君虽死,其怨恨之情却如青冢般长存于世,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历史悲剧的感慨。次句“琵琶马上几时回”,通过琵琶这一乐器,暗示昭君在马上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她永远无法返回故土的无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相连结,情感深沉而哀婉。
后两句“宇文高氏争雄日,突厥柔然献女来”,则将视角拉回到历史背景,揭示了昭君出塞的深层原因——当时各民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与联姻策略。宇文高氏代表北周的势力,突厥、柔然则是北方游牧民族,昭君的出塞不仅是一段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历史大背景下民族关系与政治博弈的体现。这两句通过对比历史事件,展现了昭君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背景的勾勒,展现了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与深远意义,既是对个人悲剧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历史进程的宏观审视。
不详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国色娇娆画不如,风流二婿尽消渠。
阿承丑女无人聘,自挈衣装过草庐。
沉香宴罢索人扶,重向银屏睹雪肤。
一笑不偿千古恨,玉环当日倚阑图。
含章殿里雪中开,曾共君王索笑来。
著在荒蹊枯竹畔,可知准敕号村梅。
初如春笋露纤娇,拆似红莲白羽摇。
亭下吟翁步明月,玉人虚度可怜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