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竹山寺的静谧与幽深,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所在环境的清雅与禅意。首句“微钟度青霭”,以微弱的钟声穿透轻盈的云雾,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寺隐见遥岑”一句,通过远处山峰的隐约可见,进一步强化了寺庙的隐秘与远离尘嚣之感。
“香路入花屿,禅房开竹林”两句,将视觉与嗅觉相结合,香路蜿蜒通向繁花岛屿,禅房则在翠竹掩映之中,展现出寺庙内宁静祥和的景象。而“泉流苔上冷,山色树中深”则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描绘了泉水在苔藓上流淌的清凉与山色树木间的深邃,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最后,“吏道非玄理,来兹生悔心”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厌倦,以及对寺庙生活所蕴含的超然境界的向往。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与禅宗精神的追求与感悟,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