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世治常无乱,民安永不危。
尚须西伯演,羲画可无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社会井然有序。"世治常无乱,民安永不危"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民享受着永久的安全与安宁。
诗人随后提及历史上著名的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和羲(伏羲或黄帝),他们在中国文化中被尊为圣明之主,创造了八卦,为人类文明奠定基础。"尚须西伯演"可能意味着作者希望有人能像古代圣人一样,通过智慧和仁德来引导人们,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一句"羲画可无之"则表达了对古圣先贤智慧图腾(即八卦)是否依然有其价值的疑问。这个疑问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智慧,而可能是在探讨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智慧是否还能发挥作用,或者是不是已经不再适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人和太平盛世的追忆,以及对传统智慧价值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位须分对待,气即验流行。
羲体兼文用,俱由造化生。
万古未来事,先天逆已知。
卦中无不有,却要后天推。
五房十昆仲,独许一身存。
今日重阳日,登楼欲断魂。
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