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英叟先茔建亭作

谁表新阡瞰石关,要将孝义轨人寰。

千年永宅归元亮,百尺丰碑葬鲁山。

旌旐尚存青槚外,亭台半在白云间。

儿孙自是骅骝种,早入君王十二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谁能描绘这新阡陌上的石关景象,它要彰显孝顺与仁义的典范于人间。
这座千年古宅属于元亮,他的高尚品格如同百尺丰碑埋葬在鲁山。
墓地周围的旗帜和亭台还留有青槚绿意,一半隐没在白云之间。
子孙后代定会继承他的优秀品质,早早成为君王身边的精英人才。

注释

谁:疑问代词,指代某人。
表:描绘。
新阡:新开辟的道路或田地。
瞰:俯瞰。
石关:岩石边的关隘。
要:意图。
孝义:孝顺与仁义。
轨:规范。
人寰:人间。
千年:极言时间长久。
永宅:永久的居所。
元亮:陶渊明的字,这里指代他。
鲁山:地名,可能指陶渊明的故乡。
旌旐:古代丧事中使用的旗帜。
青槚:青松,常用于墓地。
白云间:形容高远的地方。
儿孙:子孙后代。
自是:自然是,必定是。
骅骝:骏马,比喻杰出的人才。
十二闲:古代宫廷中的十二等官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风景如画的所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遗址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诗中的“新阡瞰石关”、“千年永宅归元亮”等句子,展示了诗人对于古代建筑和历史事件的深厚感情。同时,“旌旐尚存青槚外,亭台半在白云间”这两句,则生动地描绘出了古迹在自然中的宁静与孤独。

“儿孙自是骅骝种,早入君王十二闲”一句,通过对后代子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敬仰,以及希望后世能够继承先贤遗志的美好愿望。整首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527)

何梦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籍贯:淳安

相关古诗词

和张按察秋山二首(其二)赋孤山

钱塘日夜水东流,回首孤山绿尚稠。

千载老仙随鹤去,百年此地少人游。

相逢柳色还青眼,说着梅花总白头。

身后閒名推不去,当年误识薛杭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张按察秋山二首(其一)赋杭州

三百馀年卧甲兵,天低雨露此生成。

万家都会楼台矗,千顷平湖舸舰轻。

环佩玉堂人楚楚,靓妆珠箔女盈盈。

回头万事俱尘土,惟有湖痕岁岁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李经历见寄韵

白水轻烟古辋川,满山红叶稻平田。

悠悠客梦孤云外,落落诗情夕照边。

天阔风高黄鹤影,江空岁暮白鸥缘。

推敲不任骑驴去,却讶昌黎识浪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汪子雨问易

玄白纷纷老子云,那从覆瓿觅遗文。

六爻本自画前具,三极都从心上分。

未许诸儒将见见,只应四圣自闻闻。

浪谈正堕负苓笑,况敢持芹更献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