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竹浮烟

绕脚森头玉,垂晖仰母慈。

柔柔多好色,霭霭护新枝。

烟重稍逾亚,阴攒月到迟。

因君乐晨夕,为报素心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在烟雾中飘浮的景象,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竹子的形态与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竹子在烟雾中的独特魅力。

“绕脚森头玉”,开篇即以“玉”字形容竹子的脚部,形象地描绘出竹子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朦胧美,如同玉石般温润而高洁。这不仅赞美了竹子的外在之美,也暗示了其内在的高雅品质。

“垂晖仰母慈”,进一步将竹子拟人化,通过“垂晖”(竹叶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辉)和“仰母慈”(竹子向阳光倾诉,仿佛在寻求母亲的慈爱),表达了竹子对阳光的依赖与感激之情,同时也寓意着生命对光明与温暖的向往。

“柔柔多好色,霭霭护新枝”,这两句继续描绘竹子的柔韧与保护新生命的特质。竹子的柔韧性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而它对新枝的呵护,则体现了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相互依存的关系。

“烟重稍逾亚,阴攒月到迟”,描述了竹子在烟雾中的姿态变化,以及月光照射下竹林的静谧之美。随着烟雾的增厚,竹子似乎更加挺拔,而月光的照射则显得更为缓慢,营造了一种时间流逝的宁静感。

“因君乐晨夕,为报素心知”,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与敬意,同时也寄托了对朋友或读者的深情。诗人希望自己的情感能够像竹子一样,无论是在清晨还是夜晚,都能带给他人快乐与安宁,同时也期待着对方的理解与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在烟雾中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生命力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友情与理解的渴望。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文待诏凤兮砚歌并序

郎州太守得片石,云是停云馆主凤兮砚。

文家旧物三百年,叹息遗珍眼中见。

我闻二十七砚在当时,并宠争妍皆异姿。

曾孙眼枯元血碧,凤兮飘摇何处归。

培远堂中赖有居亭主,太症经国资赞辅。

大胜先生思想帖,出门即受钤山污。

景曜流晖嗟命贫,至今老衲写梵文。

尔复不为主人辱,太守业与榕门亲。

太守况住姑胥门,红阑旧里相比邻。

楚人失弓楚人得,世间木落定归根。

他年竹啸轩中访鸾友,落落殊翁照胥纽。

玉磬同时问故寮,尚有音尘无恙否。

抚今感昔怆我神,绝怜八十四岁之老人。

心长手软细镌刻,岂期飞下横山村。

两承已是麟鸾种,何况凡鸟为儿孙。

凤兮尔不见桉头大元璧,古篆长生祝无极。

汉皇不守未央宫,何论词宗一块石。

凤兮凤兮尔德终不衰,吾歌正不为尔一石悲横来。

形式: 古风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一)种树

我亦念井田,此世生已迟。

天与地商量,遣蚕饲尔丝。

树是古时树,为要今人为。

急种莫穷待,三年当见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二)烘种

春寒四十五,人茧暖窝里。

人既忘其寒,蛹亦醒思起。

蚕事争此关,火力谨相视。

譬如胎教疏,百病从之始。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三)春放蚕

谁能妻不衣,谁能儿不哺。

都仰蚕腹钱,那避山中露。

得不辛苦得,即得神亦妒。

春山九十朝,报君以纨素。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