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亭三首(其三)

远观亭上望,风物六朝馀。

古寺荆王宅,荒墩谢傅居。

英灵传草树,冠盖逐丘墟。

欲问当时事,飞云灭太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周驰的《远观亭三首(其三)》描绘了一幅远眺古迹的景象,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与深沉的哲思。

“远观亭上望,风物六朝馀。” 开篇即点明地点与时间,远观亭上,眺望的是六朝时期的遗迹,暗示了此处曾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只剩下风物依稀可辨,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变迁感。

“古寺荆王宅,荒墩谢傅居。” 这两句具体描绘了眼前的景致,古寺与荆王的宅邸,以及谢傅的居所,都已成废墟,只有荒凉的土墩作为遗迹。这里通过“古寺”、“荆王宅”、“荒墩”、“谢傅居”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英灵传草树,冠盖逐丘墟。” “英灵”指古代的英雄或杰出人物,“草树”与“丘墟”则代表自然与废弃的遗迹。这两句诗表达了英灵虽逝,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草木一般,生生不息地流传于世间;而曾经显赫的人物与他们的荣华,则如同随风飘散的冠盖,最终归于尘土。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生命与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

“欲问当时事,飞云灭太虚。” 最后两句诗以一个未完成的问题结束,表达了一种对过去之事的好奇与追寻,同时也暗示了答案可能如同变幻莫测的云彩一样难以捉摸,又如同虚空一般无从寻觅。这种对未知的探索与对历史的追问,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深邃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远观亭下的古迹,以及对这些遗迹背后故事的想象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生命、时间与存在的深刻感悟,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27)

周驰(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李仲宾秋清野思图

苍筠倚乔木,古色秋逾好。

谁能著茅亭,相伴此君老。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皓]韵

杂兴六首(其一)

凉气潜侵玉女窗,井梧一叶下银床。

离情有似东流水,一夜相思归梦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杂兴六首(其二)

聊摄城边树色秋,往来长此系扁舟。

不是故乡无旧业,长邀明月醉高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杂兴六首(其三)

杨柳青青麦吐芽,壶觞来就野人家。

可怜废井荒畦畔,狼藉东风一径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