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永庆寺修行的高僧形象,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其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首句“问讯江干白足僧”,以“白足”这一传统佛教僧侣的特征开篇,引出对这位隐居于江边的高僧的询问与好奇。接着,“妙龄传得祖师灯”,既赞美了高僧年轻时便能传承祖师的智慧之光,又暗示其修行之路的不凡。
“苦吟竹里肩山耸,晏坐萝间性海澄。”这两句通过“苦吟”与“肩山耸”的对比,以及“晏坐”与“性海澄”的和谐,展现了高僧在自然环境中的修行状态,既有内心的宁静平和,又有对佛法的深刻体悟。竹林与山峰的意象,象征着高僧修行的坚定与高远;而“性海澄”则直接描绘了其心灵的纯净与深邃。
“染翰勇磨千锭墨,看云閒拄一枝藤。”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高僧的修行方式与生活情趣。他不仅勤于笔耕,勇于磨砺自己的智慧与技艺,还乐于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以云为伴,以藤杖为友,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亲近。
最后,“黄尘笑我劳行役,拟借清凉散郁蒸。”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高僧生活的向往与羡慕。在繁忙与喧嚣的尘世中,高僧选择了一条清净的修行之路,远离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诗人通过这句,不仅表达了对高僧生活方式的赞赏,也流露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与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高僧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