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房遇风

四鼓出门去,辘辘双轮驶。

手炉火尚温,仆夫呼止止。

百里三间房,屋低墙半圮。

我读西域志,风穴乃在此。

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

今来日正中,清绝无尘滓。

恨未一领略,空动子我指。

忽闻声隆隆,雷转空山里。

远自西南郊,徙觉振两耳。

顷刻人声忙,闩车缚行李。

我仆正饮马,人马仆如蚁。

地轴神鳌翻,天柱毒龙毁。

昆阳战正鏖,武安兵四起。

塞户齽齘坐,昏不辨匕几。

设想车行迟,吹化身余几。

入夜更怒号,诘朝殊未已。

干饼分充饥,谁暇问甘旨。

仆面愁无色,我转大欢喜。

奇境得奇观,陈编空载纪。

若非亲见闻,几将蠡测拟。

三日乃收声,开户作遐视。

蓬裂车空存,雪净天如洗。

御行善泠然,吾将笑列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前往三间房途中遭遇风暴的惊险经历与深刻感悟。开篇以“四鼓出门去”点明出发时间之早,“辘辘双轮驶”则勾勒出旅途的节奏感。手炉的余温与仆人的呼唤,既体现了旅途的寒凉与劳顿,也透露出对安全的关切。

接着,诗人描述了风暴的猛烈:“百里三间房,屋低墙半圮”,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我读西域志,风穴乃在此”,表明风暴发生地点的特殊性;“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生动展现了风暴的威力,仿佛能将人卷至云端,将车辆卷走。

风暴过后,诗人感叹于环境的清绝与尘埃的消散,但遗憾未能亲身体验风暴的震撼,只能通过手指表达内心的激动。随后,雷声在空山中回响,风暴从西南郊传来,震耳欲聋,人声忙碌,车马被迅速固定。仆人饮水,人与马、仆人形成微小对比,形象地展示了风暴的破坏力。

接下来,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形容风暴如同天地巨变,地轴翻转,天柱倒塌,战争烽烟四起,场景宏大而震撼。风暴中的黑暗与混乱,使得人无法辨识事物,仿佛置身混沌之中。诗人设想风暴的持续影响,甚至担心风暴会将人化为乌有。

风暴过后,夜晚更加狂暴,直至清晨仍未停歇。诗人仅以干饼充饥,顾不上其他,仆人脸上的愁容与诗人的大喜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感慨于奇境奇观的难得一见,认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而非仅凭记载推测。

最终,风暴平息,天空如洗,诗人驾车前行,感受着清冷的空气,准备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仿佛列子般超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风暴的壮丽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30)

史善长(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至哈密

将身裹入黄沙里,头昏气促口侈侈。

人烟一缕残魂起,伊州三日驻行李。

前去轮台千八里,南北两路唯所指。

雪山北行必过此,六月霜晴庶可矣。

三九雪片大于几,一堕僵葬层冰底。

南路风狂卷犀兕,时当阴凝或少止。

听说心惊红两耳,行路之难竟如是。

此身能得几回死,骨肉拼吹化虫豸,且领南行票一纸。

形式: 古风

苦水

一勺苦于我,铜瓶煎有霜。

投钱论百十,品味越寻常。

渴且攒眉饮,珍先让客尝。

熊丸吞已惯,况得润枯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烟墩

白草黄芦斥堠悬,残阳未尽执吟鞭。

星河澹远龙堆夜,风露荒寒雁塞天。

片月沙头垂辔过,一灯车里枕书眠。

迢迢借问停骖处,寂寞崥崹瘦水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哈密怀古

柳溪秋水碧丝丝,古迹萧条感旧时。

方域尚沿捍弥国,种人犹说畏吾儿。

马骢山畔将军泪,鸦尔庭中克汗支。

最是贝多忠款挚,分茅常得备藩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