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四首(其四)

见道即修道,无心谁悟心。

是非凡与圣,成坏古无今。

碧涧流残叶,微风入静林。

谁来石岩下,教汝夜穿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拟寒山四首(其四)》由宋代僧人释守卓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修行的深刻思考。

首句“见道即修道”,点明了修行的起点在于认识到真理或正道,并立即付诸实践。这不仅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也是对外在行为的修正,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无心谁悟心”一句,揭示了悟道的奥秘。悟道并非依赖于外在的心灵活动,而是从无心的状态中自然流露出来。这里的“心”既指个体的意识,也涵盖了宇宙万物的本质。悟道的过程是内在的觉醒,而非外在的追求。

“是非凡与圣,成坏古无今”则进一步阐述了对世间现象的超越性理解。无论是非凡还是圣者,无论是事物的成功还是失败,在时间的长河中都难以找到绝对的标准。这表明了诗人对于永恒与变化、普遍与特殊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与超越。

“碧涧流残叶,微风入静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碧绿的山涧中,落叶随水流缓缓飘落;微风吹过静谧的树林,带来一丝凉意。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也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谁来石岩下,教汝夜穿针”以一个问句结束,引人深思。它似乎在询问,是谁能够引导我们穿越心灵的迷雾,找到那条通往智慧与真理的道路?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我反思的空间,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指引,不断探索和实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表达了对修行、悟道和人生真谛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居三首(其一)

僧家毕竟居山好,石室茆茨养病身。

开眼不知明属日,回头只见影随人。

密通蛇虎为真友,笑与禽鱼会本因。

客间住山今几久,一番芳草一番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山居三首(其二)

孤猿瘦鹤冷相看,百衲三衣任岁寒。

未拟将心求别佛,曾因拨草见幽兰。

谁为虚谷呼能应,自许无弦密可弹。

若谓本来无一物,知公亲被祖师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山居三首(其三)

当轩唯有好溪山,卒岁无人共往还。

闲看白云生翠碧,静闻清磬落潺湲。

声将声入分犹易,空以空藏见即难。

此个不能收拾得,任随流水落人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渔父

白发慵梳百不忧,与他鸥鸟日悠悠。

清朝荣辱几番事,满眼烟波一叶舟。

雨过洞庭歌棹月,霜飞云梦醉眼秋。

蓑纶晚■芦花岸,闲扣金针作钓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