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诏考制科呈胡武平内翰三首(其三)

忝班清禁接严徐,诏侍延英访对初。

沧海烟霞连太液,丹霄日月近雕舆。

明廷已奏安危策,紫府谁将姓字书。

从此青云知有路,致君材业不应疏。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翻译

我有幸在清高之地侍奉,初次接受皇帝的召见询问
广阔的沧海与太液池相连,宫殿上方的日月仿佛触手可及
朝廷已经上奏了关乎国家安危的策略,但谁会记录下我的名字
从此我明白通往仕途的成功之路已现,应当全力以赴辅佐君王

注释

忝班:有幸加入。
清禁:清高之地,宫廷。
严徐:严肃而缓慢的节奏。
延英:延英殿,召见臣子的地方。
沧海:大海。
太液:古代皇家园林。
丹霄:红色的天空,代指宫殿。
雕舆:装饰华丽的车驾。
明廷:朝廷。
安危策:国家安全或危机的对策。
紫府:皇宫,也指天宫。
姓字书:记录姓名。
青云:比喻高位。
知有路:明白道路已开通。
致君:辅佐君主。
材业:才能和事业。
不应疏:不应忽视或怠慢。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圭所作,属于宫廷生活和考试制度的描绘。诗中充满了对皇权与科举制度的颂扬之情。

"忝班清禁接严徐,诏侍延英访对初。"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被朝廷召见、参加重要的宫廷考试或讨论时的心情。"忝班"指的是皇帝的近臣,"清禁"则是宫禁的肃穆,而"诏侍延英访对初"则说明诗人此次受到了皇上的特别召见,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沧海烟霞连太液,丹霄日月近雕舆。"

这里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象来比喻宫廷的辉煌与神秘。"沧海"指的是广阔无垠的大海,而"烟霞"则是美妙的云彩,它们相连,形成了通向天界的道路——"太液",暗示着皇帝的圣明。而"丹霄日月近雕舆"则形象地描绘了宫廷中的辉煌景象,就如同太阳和明月一样光彩夺目,仿佛可以触摸得到。

"明廷已奏安危策,紫府谁将姓字书。"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政治决策的关心,以及对于未来能否留下自己名字的期盼。在这里,"明廷"指的是清明的朝廷,而"安危策"则是关于国家安全与危机的谋略;"紫府"则是对皇宫的美称,而"姓字书"则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被记录在历史上。

"从此青云知有路,致君材业不应疏。"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事业的憧憬和自信。"青云"象征着高远的理想,而"知有路"则说明诗人对于自己前途的明确认识;"致君材业"指的是要将自己的才华和事业献给皇帝,"不应疏"则表达了对自己才能和学业的自信,不会辜负国家的期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皇权的尊崇以及对于科举制度中个人前途的期待与自信。

收录诗词(410)

王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被诏考制科呈胡武平内翰三首(其一)

奉诏金门草圣题,平明趋过殿西墀。

宫床赐笔宣名早,赭案焚香上策时。

朝论只应收畯杰,皇心非不监安危。

玉堂词客承恩久,几度曾来醉御卮。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较艺书事

日薄寒云下结鳞,忽驰诏骑绝飞尘。

麻衣半犯秦关雪,鱼钥横催汉署春。

黄纸贴名书案密,堂梨雕字赋题新。

高材顷刻闻天下,谁是墙东冠榜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较艺书事再呈永叔并同院诸公

小雨班班拂晓除,新禽格磔静相呼。

眼窥夜卷千花碧,肺渴春盘几露珠。

只见楼头飘落絮,不知门外长青芜。

玉阶未放金书榜,谁识秦关旧弃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较艺将毕呈诸公

文昌宫里柳依依,谁折长条赠我归。

雨润紫泥昏诏墨,风吹红蕊上朝衣。

玉堂燕子应先入,朱阁杨花已半飞。

寒食未过春景熟,好同天陌去騑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