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持法华经僧

众人有口,不说是,即说非。

吾师有口何所为,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

日日夜夜终复始。

乍吟乍讽何悠扬,风篁古松含秋霜。

但恐天龙夜叉乾闼众,㽬塞虚空耳皆耸。

我闻念经功德缘,舌根可算金刚坚。

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璨璨如红莲。

受持身心苟精洁,尚能使烦恼大海水枯竭。

魔王轮幢自摧折,何况更如理行如理说。

形式: 古风

翻译

众人都有嘴,不说对就是错。
我的师父有口却为何,诵读莲花经卷共七卷,计六万九千字。
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不曾停。
时而吟唱时而讽咏多么悠扬,如同秋风吹过古老松林带着寒霜。
只担心天龙、夜叉、乾闼等众神,挤满虚空竖起耳朵聆听。
我听说念经能积累无量功德,舌根因此坚如金刚。
待到未来劫难中火焰遍燃后,神光闪耀如同红莲璀璨。
若能身心保持纯净修行,甚至能让烦恼如海般干涸。
魔王的武器和幻象自行摧毁,更何况依正理行事与言说。

注释

众人:所有人。
有口:指能说话。
是:正确。
非:错误。
吾师:我的师父。
莲经:指佛经《妙法莲华经》。
七轴:指多卷经书。
六万九千字:形容经文长。
日日夜夜:每时每刻。
终复始:不断重复。
乍吟乍讽:时而吟唱时而诵读。
风篁古松:风中的竹子和古老的松树。
秋霜:比喻声音清冷高雅。
天龙夜叉乾闼众:各种天界和鬼神的名字,代表众多神灵。
㽬塞:充满。
虚空:天空,这里指所有空间。
耳皆耸:都专心倾听。
功德缘:因修行而积累的善业。
舌根:指语言能力。
金刚坚:形容非常坚硬,不可摧毁。
他时:未来之时。
劫火:末世的大火,佛教中指世界毁灭的灾难。
洞燃:全面燃烧。
神光:神圣的光芒。
璨璨:光彩夺目。
受持:接受并坚持。
身心:身体和心灵。
精洁:纯净无染。
烦恼大海:比喻无尽的烦恼。
水枯竭:消失殆尽。
魔王:邪恶势力的首领。
轮幢:武器和装饰,象征其力量。
自摧折:自行崩溃。
如理行:遵循正确的道理行动。
如理说:依据真理而言语。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赠持法华经僧》。诗中表达了对佛教法华经的尊崇以及对诵读该经僧侣的赞赏。

"众人有口,不说是,即说非。吾师有口何所为,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日日夜夜终复始。乍吟乍讽何悠扬,风篁古松含秋霜。"

这段诗句中,作者首先指出世人往往喜欢议论是非,而自己的师父却专心致志地诵读法华经。这部经典被形象地描述为七轴厚重的书籍,内容丰富至极,共计六万九千字。诗中提到的"日日夜夜终复始"表达了僧侣不辞辛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乍吟乍讽何悠扬"则描绘出他们诵读经文时的声音飘渺而悠长,宛如古松间流动着秋霜。

"但恐天龙夜叉乾闼众,㽬塞虚空耳皆耸。"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佛法威力的一种敬畏之情,认为即便是天上的神灵,也会在深夜中侧耳倾听僧侣诵经的声音,这声音如同穿透乾闼(天界)和虚空,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感到震惊。

"我闻念经功德缘,舌根可算金刚坚。"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所闻,关于持念法华经的功德与因缘。这里将舌头比喻为能够计算出坚固如金刚一般的修行成果。

"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璨璨如红莲。受持身心苟精洁,尚能使烦恼大海水枯竭。"

诗中进一步描绘了未来世界末日之际,即便是在劫火焚烧一切之后,那些持念法华经的僧侣仍旧能够散发出璀璨如红莲般的神光。只要他们保持内心的清净,他们就能使烦恼如同大海中的水一样枯竭。

"魔王轮幢自摧折,何况更如理行如理说。"

最后,诗人强调了佛法的力量,即便是魔王手持的轮具也会自行破碎,更不用说那些按照正义去实践和宣说的人。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诵经僧侣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法华经深厚的信仰以及对其精神力量的崇敬。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啄木

啄木啄啄,鸣林响壑。贪心既缘,利嘴斯凿。

有朽百尺,微虫斯宅。以啄去害,啄更弥剧。

层崖豫章,耸干苍苍。无纵尔啄,摧我栋梁。

形式: 四言诗

蠹不自蠹,而蠹于木。蠹极木心,以丰尔腹。

偶或成之,胡为勖人。人而不真,繇尔乱神。

蠹兮蠹兮,何全其生。无托尔形,霜松雪柽。

形式: 四言诗

春晴游寺客,花落闭门僧。香传天下口。

□贵火前名,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园林将向夕,风雨更吹花。

相思坐溪石,□□□山风。

夕照背高台,残钟残角催。

五老峰前相见时,两无言语各扬眉。

高人爱惜藏岩里,白甀封题寄火前。

形式: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晚岁朝真隐,皇情谅不违。

辞家五十载,今日复东归。

祖帐临青道,天章降紫微。

顾嗟轩冕者,谁与比光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