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野禽未觉巢枝仄,稚子先忧径竹摧。
半夜忽明非月午,前庭旋释被春催。
碎花若入樽中去,清气应归笔底来。
深拥红炉听仙乐,忍教愁坐画寒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开篇“野禽未觉巢枝仄,稚子先忧径竹摧”两句,通过对比野鸟尚未从宿木归巢而幼童已担忧道路被竹影所遮,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灵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紧接着,“半夜忽明非月午,前庭旋释被春催”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突然感到一阵清明,不是因为月光照耀,而是春天的气息已悄然至,庭院中的花朵也随之绽放。这既描绘了春夜的宁静与生机,也透露了诗人对自然节律的深刻感应。
“碎花若入樽中去,清气应归笔底来”两句,更是将诗人的这种自然情怀和文学创作相结合,表达了一种意境,即便是细小的花瓣,也能引发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捕捉与描绘,而那份清新之气,更应融入文字之中,成为笔下生花的灵感。
最后,“深拥红炉听仙乐,忍教愁坐画寒灰”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超脱心境。在温暖的红炉旁,他聆听着仿佛天籁般的仙乐,而对那些世间的忧愁,则选择了坐在寒冷的灰烬之上去感受,这是一种对于俗世纷扰的超然态度,也是诗人追求心灵净化和精神升华的一种方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
不详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双扉桧下开,寄宿石房苔。
幡北灯花动,城西雪霰来。
收棋想云梦,罢茗议天台。
同忆前年腊,师初白阁回。
得路到深寺,幽虚曾识名。
藓浓阴砌古,烟起暮香生。
曙月落松翠,石泉流梵声。
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步步势穿江底去,此中危滑转身难。
下蒸阴气松萝湿,外制温风杖屦寒。
数里烟云方觉异,前程世界更应宽。
由来委曲寻仙路,不似先生换骨丹。
吟霜与卧云,此兴亦甘贫。
吹箭落翠羽,垂丝牵锦鳞。
满湖风撼月,半日雨藏春。
却笑萦簪组,劳心字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