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坐看明月下西楼,不断砧声万里愁。

长夜可应谁待旦,老年今已怯悲秋。

极知世故皆黄叶,故向人生怨白头。

青海碧山无恙在,也须惭愧此盟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悲秋》由明代诗人谢铎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哀愁。

首句“坐看明月下西楼”,诗人独自坐在窗前,凝视着月光洒满的西楼,月色清冷,映照出孤独的身影。这一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不断砧声万里愁”一句,将听觉与情感巧妙结合,砧声是古代妇女捣衣的声音,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在这遥远的夜晚,这声音似乎跨越了万里的距离,传递着无尽的忧愁,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长夜可应谁待旦,老年今已怯悲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漫长黑夜时的无助感,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季节更替带来的悲伤更加敏感和畏惧。长夜难捱,仿佛连黎明也无法期待,年岁渐长,面对秋日的萧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哀伤。

“极知世故皆黄叶,故向人生怨白头。”诗人深知世间万物终归于衰败,如同黄叶随风飘落,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因此对白发的出现感到怨恨,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最后,“青海碧山无恙在,也须惭愧此盟鸥。”青海碧山依旧安然无恙,而诗人却因自己的哀愁而感到羞愧,仿佛与鸥鸟结下的盟约,却未能如愿以偿。这里既有对自然永恒不变的感慨,也有对自己无法摆脱哀愁的自责。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深秋时节特有的凄美与哀愁,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自然等哲学思考的深度。

收录诗词(97)

谢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病中不及预同年会柬席上诸公

三百人中今十人,回头二十七年春。

蘧蘧枕畔梦未觉,落落天边星已晨。

病来苦恨路歧隔,欢在且教樽酒频。

勋名镜里各自爱,莫问谁家发似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秋色

晓露枝头半夕霏,近人秋色故依依。

小窗得此已非俗,荒径待兹胡不归。

晚节有情看岁月,春风何意入芳菲。

无弦别是琴中趣,莫向东篱问白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吴匏庵原博过西苑韵

平步分明是绝尘,十洲深处渺无津。

漏声昼下通西掖,御气秋高薄紫宸。

天上风光元隔别,梦中歧路几纷纶。

极知供奉非前度,白发重来愧小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七月廿一日留别陈太常先生

去年八月二日到,未到今年八月归。

白头自爱此身在,清世敢言吾道非。

乡井梦随多病苦,江湖心与故交稀。

相逢莫问莼鲈兴,不待秋风已拂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