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道中作

我从江南来,遍地是青草。

自从渡淮黄,平沙白浩浩。

天时异燠寒,风日顿酷燥。

河干或通车,平地转积潦。

行来未十日,面目渐枯槁。

纵无思乡心,未免亦懊恼。

仆夫言告我,明日进山道。

闻言已色喜,蓐食复申祷。

车行虽甚劳,山色却颇好。

坡坨屡登陟,林峦互回抱。

龟蒙与凫绎,所在不及考。

儒生好附会,故纸屡探讨。

我才本空疏,未敢便倾倒。

但见青螺峰,一一列瑶岛。

烟村数十家,处处植梨枣。

山中洵可乐,反恐出山早。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自江南出发,途经淮河,进入山东道中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色。

首句“我从江南来,遍地是青草。”开篇即点明旅程起点,江南的绿意盎然与生机勃勃跃然纸上。接着,“自从渡淮黄,平沙白浩浩。”渡过淮河后,景象一变,广阔的沙漠呈现出一片苍茫的白色,对比鲜明,暗示了环境的转变。

“天时异燠寒,风日顿酷燥。”描述了气候的差异,从江南的温热到北方的干燥,诗人对此感到不适应。“河干或通车,平地转积潦。”河岸间偶尔可见通路,但在平原上却积水成涝,进一步描绘了旅途的艰难。

“行来未十日,面目渐枯槁。”经过不到十天的行程,诗人的面容因旅途的劳顿而显得憔悴。“纵无思乡心,未免亦懊恼。”即使没有强烈的思乡之情,长时间的旅行也难免让人感到懊恼和疲惫。

“仆夫言告我,明日进山道。”仆人告知前方将进入山区,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内心既喜且忧。“闻言已色喜,蓐食复申祷。”听到能休息的希望,他面色喜悦,准备在清晨进食并再次祈祷平安。

“车行虽甚劳,山色却颇好。”尽管山路崎岖,但山景之美让人心旷神怡。“坡坨屡登陟,林峦互回抱。”诗人多次攀登陡峭的山坡,沿途的树林与山峦相互环绕,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龟蒙与凫绎,所在不及考。”提到了两个地名,但并未详细描述,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儒生好附会,故纸屡探讨。”诗人感慨于儒生们对历史的考证与探讨,自己虽才疏学浅,但也对这些充满兴趣。

“我才本空疏,未敢便倾倒。”诗人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学识不足,不敢轻易对他人观点表示赞同。“但见青螺峰,一一列瑶岛。”青翠的山峰如同青螺般排列,仿佛瑶池中的岛屿,美不胜收。

“烟村数十家,处处植梨枣。”沿途可见散布的村庄,每处都种植着梨树和枣树,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山中洵可乐,反恐出山早。”诗人感叹山中生活之乐,却又担心过早离开,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旅途中面对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内心情感波动的复杂感受,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86)

华蘅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蒙阴

青山绕马前,远雾迷衰草。

何处古东蒙,停鞭问遗老。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皓]韵

经羊叔子故居

廿载襄阳镇,千秋岘首碑。

至今过故里,涕泪不胜悲。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

旅店壁间,多行人题咏,余每投宿,必录其佳者,因作七古

平沙茫茫远树低,白日欲没西山西。

一车隆隆苦行役,辙迹已穷愁路迷。

登高极目远烟起,知有茅店临荒溪。

回车寻途急奔赴,已见宿鸟投林栖。

到门不暇解鞍蹬,即往四壁搜留题。

春蛇蜿蜒秋蚓瘦,遍视始得穷端倪。

无盐嫫母互斗艳,颦眉龋齿争哀啼。

村腔俚语实秽鄙,大雅岂屑相歌诋。

璠玙韬光杂瓦砾,独鹤敛翮参群鸡。

是何神仙偶游戏,笔迹偶尔留鸿泥。

循墙且作百回读,清爽胜食哀家梨。

我持钩吴入燕赵,遍历邹鲁经青齐。

每逢好句辄狂喜,恨不素手相提携。

亟须蒐罗入行橐,淘汰瓦石扬秕粞。

详书岁月及邑里,姓氏一一堪参稽。

他年湖海倘邂逅,敢摘诟病交评批。

呼童为我俱鸡黍,明朝碌碌仍轮蹄。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旅店题壁四首(其一)

明知世路多艰险,且向幽燕作远游。

袂障西风尘莽莽,心悬南国梦悠悠。

短鞭着力常愁折,长毂能鸣似有忧。

何必停骖屡回首,青齐山色正迎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