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诗五首(其四)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形式: 古风

翻译

早晨从邺都桥出发,傍晚就渡过白马津。
悠然地漫步在河堤之上,四处都能看到我方的士兵。
相连的战船超过一万艘,穿着铠甲的将士成千上万。
出征的队伍沿着东南方向的道路前进,将建立一举平定孙权的功勋。
作战的计谋策划于中军帐中,一切的计谋都有圣明的主公决断。
可惜我没有适合时宜的计谋,只是一个充数的臣僚罢了。
我兢兢业业地置身于杰出人才之间,微小的计谋都提不出来。
许历是一个普通将士,都能提出打败秦军的计策。
我享受着俸禄,提不出计策,实在愧对那些有功的人。
我虽然才力低下,也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奋斗。

注释

济:渡过。
白马津: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距邺都百余里。
逍遥:悠游自得的样子。
舫:船。
连舫:船船相连。
逾:超过。
带甲:指全副武装的士兵。
甲:古代军人作战是穿的护身服装。
千万人:极言其多。
率:循,沿着。
东南路:孙权在东南方,故言。
定:成功。
一举勋:一举成就的大功业。
筹策:计谋。
帷幄:军用的帐篷。
一由:全凭。
圣君:指曹操。
时谋:适时的计谋。
诸:“之于”的合音。
具官臣:充数之臣。
具:充作。
这里是诗人自谦之词。
鞠躬:原意是恭敬,这里是效力、服务的意思。
中坚:古代主将所在的中军部队,是全军主力。
这里指军队中最重要的部门。
微画:小小的计谋。
画,谋划、计策。
许历:赵国人,曾为赵奢出谋划策而败秦军。
完士:凡士,普通人。
一言:一席话,此指计策。
素餐:无功而受禄。
伐檀:指《诗·魏风·伐檀》篇。
铅刀:铅质的刀,言其饨劣,喻才力低下。
诗人自谦之词。
庶几:表希冀之词。
薄身:微小的力量。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和军事行动的古诗,通过诗人对自己军队壮观景象的描述,以及对胜利信心的表达,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战乱。诗中的“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直接传递出行军布局的紧迫和迅速,展示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军队沿河而行、船只众多、士兵如织的壮观场景,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军队实力和规模的自豪。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于即将到来的战役充满信心,认为胜利指日可待,并且这种信心来自对领袖的绝对信任和依赖。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在军事筹划上的不足,以及对于身为将领却无法展现个人才华的遗憾。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这两句似乎是在反思历史上某些人物或事件,对于个人过往的行为感到懊悔,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担忧。

最后,“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则表达了诗人即便在没有实际兵器可用的情况下,也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为战争尽力。

整首诗通过对军事行动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位将领对于战场胜利的自信,以及对于历史责任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31)

王粲(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从军诗五首(其二)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

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埛。

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

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

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

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

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

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

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

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

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萦。

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形式: 古风

从军诗五首(其三)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形式: 古风

从军诗

楼船凌洪波,寻戈刺群虏。

形式: 押[麌]韵

从军诗五首(其一)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右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