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百舌春来哑,愁人共待晴。
不关秋水事,饮恨亦无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在春雨中的静谧与寂寞的情景。"百舌春来哑"表明在连绵的春雨中,即使是以模仿声音闻名的小动物“百舌鸟”也变得沙哑无声,似乎都沉浸于春意之中而不再吵闹。这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日静谧的氛围,也暗示了一种压抑的情感。
"愁人共待晴"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期待。春雨连绵,让人感到烦躁和不安,这份忧虑与外界的阴霾天气相呼应,共同期待着晴朗的到来。这不仅是对自然变化的感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无奈。
"不关秋水事"一句,表面上是在说春雨与秋水毫不相干,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试图摆脱某种往事或情绪的困扰。这里的“不关”可能包含了诗人对过往的割舍和对现实的接受。
"饮恨亦无声"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哀。在无法释放的情感中,甚至连愤懑也只能在心底暗暗吞咽,不能发出声音。这是对内心世界最为微妙的描绘,也揭示了一种无声的抗争与自我控制。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春雨和百舌鸟哑声这一特殊的情境,抒发了诗人对静谧与寂寞、期待与忧虑、割舍与悲哀等复杂情感的深刻表达。
不详
晚年自号悲翁,汉族,(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高拂柳丝齐,莺声满御堤。
风送名花落,香红衬马蹄。
珂佩逐鸣驺,王孙结伴游。
金丸落飞鸟,乘兴醉青楼。
少微不向吴中隐,为个生缘在鹿门。
行入汉江秋月色,襄阳耆旧几人存。
好鸟共鸣临水树,幽人独欠买山钱。
若为种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