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过田家有述

联步营南门,偶寻野人庐。

庐舍类南土,缭垣树扶疏。

初柳扬青条,杏萼亦已舒。

皤皤舍下叟,迎客近门枢。

客问何乡人,理生今焉如。

跽答家徐州,始来十五馀。

生男皆壮夫,有孙亦跄趋。

大男荷戈殳,众男务菑畬。

公私昔少事,温饱常晏居。

老身就衰颓,官长日侵渔。

去年旱复潦,所穫瓶盎储。

何以备家食,指顾屋南隅。

园畦五六亩,果木百十株。

折李接桃根,为力勤亦劬。

三岁结李实,累累蕃且腴。

盈筐易斗粟,足给朝夕需。

言已意自得,闻之亦惭余。

机巧予所厌,所悯为利驱。

博树起后世,要非仁者徒。

两戕合一体,缠纠封皮肤。

虽能夺天造,本末固已殊。

物性循自然,古人岂其愚。

兴怀淳朴风,俛默增叹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走访田间农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明代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现状与变迁。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舍的环境、季节的变化、农事的繁忙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

首句“联步营南门,偶寻野人庐”,开篇即点明了诗人探访农家的场景,营造了一种闲适、自然的氛围。接着,“庐舍类南土,缭垣树扶疏”描绘了农家的外观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树木繁茂,篱笆环绕,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乡村景象。

“初柳扬青条,杏萼亦已舒”通过柳树发芽、杏花绽放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随后,“皤皤舍下叟,迎客近门枢”描绘了老人迎接客人的温馨画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客问何乡人,理生今焉如”通过客人的询问,引出了对农民生活现状的探讨。老人的回答中,提到了家庭成员的分布、劳作的分工、过去的丰裕生活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如干旱、水涝导致的收成减少,以及官府的剥削加重。

“园畦五六亩,果木百十株”描绘了农家的果园,通过“折李接桃根,为力勤亦劬”表现了农民辛勤耕作的情景。接着,“三岁结李实,累累蕃且腴”描述了果树的丰收,以及果实的丰富与肥美。

最后,“盈筐易斗粟,足给朝夕需”表达了农民通过劳动换得粮食,满足日常所需的情况。诗人通过“言已意自得,闻之亦惭余”表达了对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认同与感慨,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对于机巧与利益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不仅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勤劳,也反映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仁义道德的推崇,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068)

杨士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字:士奇
  • 号:东里
  •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 生卒年:1366~1444

相关古诗词

题郭仲举雪景山水

乾坤播清气,冈原同一色。

启户得奇观,放舟浩有适。

从知山泽农,丰岁占三白。

何况牧守者,对此忘忻怿。

形式: 古风

早出安定门

结束出门行,鸡鸣夜过半。

长衢骤车马,明星烂河汉。

霜压紫貂轻,风掠微醺散。

自无匡直才,敢发驱驰叹。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谒宣府庙学

下马趋黉宫,敬谒先圣师。

圣颜俨温穆,从祀森威仪。

簠簋备法制,堂庑何岿巍。

斋居豁明敞,富列书与诗。

童冠数十辈,济济咸肃祗。

俯仰动忻怿,亦复兴叹咨。

上谷秦所郡,逢掖时所讥。

寥寥千载后,振举昉自兹。

圣代崇文教,涵濡浃边陲。

伟哉谭公劳,焕耀无穷期。

形式: 古风

杨学士乃弟仲宜归建安以道中五景求诗赠之(其一)淮阴秋色

摇摇河上舟,迢迢远归客。

昨发潞水湄,今度清淮侧。

霜落秋树红,云连夕畴白。

矫首鸿雁群,联翩接飞翼。

念我玉堂人,亲爱渺南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