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题捣衣图

香闺夜警秋风度,青砧冷落梧桐露。

淡月白离离,看人欲捣衣。

犀瓯香茗洁,无意尝兰雪。

玉杵不曾鸣,谁听肠断声。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鉴赏

这首《菩萨蛮·题捣衣图》由清代诗人李雯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闺中女子捣衣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古典韵味和细腻的情感。

首句“香闺夜警秋风度”,以“香闺”点明了地点,暗示这是一个充满温馨与静谧的女性空间。而“秋风度”则引入了季节的气息,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是一幅秋夜特有的画面。这里的“警”字,既可理解为提醒,也暗含着一种轻微的惊觉,仿佛秋风轻轻掠过,唤醒了夜的宁静。

接着,“青砧冷落梧桐露”一句,将画面进一步铺展。砧板是古代妇女捣衣时所用的工具,此处以“青砧”形容其颜色,既显出其材质的质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清冷。梧桐树下,露珠晶莹,冷落二字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清寂,也隐含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淡月白离离,看人欲捣衣”两句,通过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淡月之下,捣衣的动作似乎变得更为动人,它不仅是日常劳作的体现,也是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这里的人,既是捣衣的女子,也是观者,她的心思随着捣衣的动作而起伏,情感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细腻和复杂。

“犀瓯香茗洁,无意尝兰雪”一句,转而描述了捣衣之外的生活细节。犀角制成的茶具,洁净的香茗,看似与捣衣的场景无关,实则反映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对生活的精致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这番雅致并未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她“无意尝兰雪”的态度,透露出内心的空虚与渴望。

最后,“玉杵不曾鸣,谁听肠断声”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捣衣的玉杵象征着劳作的艰辛与孤独,它“不曾鸣”意味着主人公内心的呼唤无人倾听,她的痛苦与思念如同断肠之音,只能在寂静的夜晚回响。这种孤独与哀愁,是整首词情感的核心,也是对传统女性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菩萨蛮·题捣衣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深秋夜晚闺中女子捣衣的情景,以及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哀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不仅描绘了特定情境下的生活画面,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收录诗词(135)

李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字:舒章
  • 籍贯:明末清初江南青浦
  • 生卒年:1608—1647

相关古诗词

巫山一段云.题美人洗桐图

好浥清丝绢,轻摩碧玉枝。

秋来犹有绿阴时,香袖镇相依。

洗却风中泪,将为月下期。

冷閒心事小鬟疑,应有玉人知。

形式: 词牌: 巫山一段云

谒金门.红叶

青枫浦,染出空江天暮。

隔岸胭脂新雨堕,小楼肠断处。

叠叠乱红秋露,又被西风吹去。

翠袖拾来看几度,欲题无一语。

形式: 词牌: 谒金门

谒金门

夜飞鹊,夜夜把人惊觉。

残月侵墙犹未落,风吹铃动索。

不是鸳衾常薄,拥枕难教梦著。

梦里落花飞燕掠,罗裙宽几约。

形式: 词牌: 谒金门

清平乐.秋晓

雁声初到,远梦惊回早。

残月残灯和泪照,闲忆去年秋草。

起来检点芙蓉,愁红恰与人同。

赢得一身憔悴,哪堪更对秋风。

形式: 词牌: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