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馀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咏歌篇篇实为绝伦一一尤难次韵强率鄙思别奉五章却以秘阁清虚地为首句所谓效西子之颦也惟工拙之不同岂天壤之相接莞尔而笑其敢逃乎(其五)

秘阁清虚地,优贤最得宜。

自持儒者行,遍受圣君知。

道比朱弦直,心无暗室欺。

宗兄虽暮齿,待看致雍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隐秘的书阁清静之地,最适合选拔贤能之人。
他坚持儒家的品行,被多位圣明君主所赏识。
他的道德如同调准的琴弦般正直,心中坦荡无欺诈。
虽然兄长年事已高,但仍有期待看到国家繁荣昌盛。

注释

秘阁:指藏书或机密文件的地方,隐秘而清净。
清虚:清静空旷,形容环境幽雅。
优贤:优秀的贤才。
自持:自我约束,坚守原则。
圣君:品德高尚的君主。
道比朱弦直:比喻道德品行像调准的琴弦一样正直。
暗室:暗处,比喻人独自的行为。
欺:欺骗。
宗兄:同宗的兄长。
暮齿:年纪大。
致雍熙:达到繁荣昌盛的状态。

鉴赏

这首诗是由唐末宋初的文学家李昉所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居所的向往和个人品德的自信。开篇“秘阁清虚地,优贤最得宜”描绘了一处幽静雅致、适合贤士居住的地方,这里“秘阁”指的是深藏不露的高洁之所,“清虚”则是环境的清净与心灵的空明。诗人自信自己的行为符合儒家的教诲,并且得到圣君的认可。

“道比朱弦直,心无暗室欺”表达了诗人品行的正直,如同琴弦一般 直截了当,没有任何隐瞒和欺骗。接着“宗兄虽暮齿,待看致雍熙”则是说尽管年龄已大,但仍期待看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居住环境的描绘,以及个人品德的自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表达手法和意境设置,是借鉴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强调了个人对于高洁环境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收录诗词(91)

李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 字:明远
  • 籍贯: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
  • 生卒年:925年-996年2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馀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咏歌篇篇实为绝伦一一尤难次韵强率鄙思别奉五章却以秘阁清虚地为首句所谓效西子之颦也惟工拙之不同岂天壤之相接莞尔而笑其敢逃乎(其三)

秘阁清虚地,更无闲客过。

身虽纡组绶,心若住烟萝。

架上群书满,阶前败叶多。

知君自得意,其奈万灵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馀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咏歌篇篇实为绝伦一一尤难次韵强率鄙思别奉五章却以秘阁清虚地为首句所谓效西子之颦也惟工拙之不同岂天壤之相接莞尔而笑其敢逃乎(其一)

秘阁清虚地,深居好养贤。

不闻尘外事,如在洞中天。

日转迟迟影,炉焚袅袅烟。

应同白少傅,时复枕书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馀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咏歌篇篇实为绝伦一一尤难次韵强率鄙思别奉五章却以秘阁清虚地为首句所谓效西子之颦也惟工拙之不同岂天壤之相接莞尔而笑其敢逃乎(其二)

秘阁清虚地,仙材称此居。

心轻万钟录,性乐百王书。

枕上漏声近,窗前竹影疏。

迟来稀见面,高兴复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伏蒙侍郎见示蓬阁多馀暇诗十首调高情逸无以咏歌篇篇实为绝伦一一尤难次韵强率鄙思别奉五章却以秘阁清虚地为首句所谓效西子之颦也惟工拙之不同岂天壤之相接莞尔而笑其敢逃乎(其四)

秘阁清虚地,安然养道心。

无人接高论,遇兴恣闲吟。

笔阁珊瑚架,冠欺玳瑁簪。

苍生待康济,未用忆云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