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三十一首(其三)

吾尝读无衣,为雪西戎耻。

秦仲为大夫,诗人乃赋此。

猃狁胡为者,内侵逼京邸。

薄伐惟尹吉,爰以六月美。

蠢尔蛮荆族,犯顺扰南纪。

方叔出将兵,于是有采芑。

奉命征淮夷,辟疆南海抵。

诗人作江汉,实惟召公以。

吾于公本末,流连不知几。厉王出居彘。

宣居襁褓里。十有四年间,共和天下理。

如器未坠地,攲侧视所倚。

出手从容正,既正徐徐起。

呜呼旦奭后,庶几追负扆。

尝闻立孤事,成难死易耳。

程勉为其难,公孙瞑目死。

他孩代赵孤,义声犹磊磊。

何况匿公家,己子代太子。

千秋婴杵心,盖自召公始。

乳养史皇孙,狱门闭不启。

丙吉贤矣哉,去公尚千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毓祺创作的《咏史三十一首》中的第三首,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中首先提到“吾尝读无衣”,引出对古代战争的反思,接着通过“秦仲为大夫”、“诗人乃赋此”等语句,引入了《诗经·秦风·无衣》这一经典篇章,以此作为背景,探讨了猃狁(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西戎的历史事件。诗人借由这些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国家安危、民族尊严的深切关注。

随后,诗文转向对周朝历史的回顾,提到了厉王、宣王等君主在位期间的政局变化,以及方叔、召公等大臣的功绩。通过“如器未坠地,攲侧视所倚”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政权稳定的重要性,强调了领袖人物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诗中还特别提到了共和时期的特殊政治体制,即由周公、召公等大臣共同执政,象征着权力的平衡与制衡。通过“尝闻立孤事,成难死易耳”等句子,诗人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对历史上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勇于承担重任的人物表示敬意。

最后,诗文以程勉、公孙瞑目死等例子,进一步强调了忠诚与牺牲的主题,同时通过“他孩代赵孤,义声犹磊磊”等语句,表达了对正义与勇气的颂扬。整首诗在历史叙事中融入了深刻的道德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167)

黄毓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三十一首(其四)

楚子杀伍奢,尚顾谓员曰:“能死与能报,尔我各努力”。

借吴伐楚人,三战鄢郢入。

辄鞭平王尸,父兄耻一雪。

当其将出奔,与友包胥别。

一曰必覆楚,一曰复楚必。

包胥乞秦师,夜依庭墙泣。

饮食不入口,如是者七日。

秦为赋无衣,昭王获反国。

方员窘江上,吹箫道乞食。

隐忍就功名,岂非丈夫特。

对面峰九疑,人心难可测。

悠悠杯酒间,卖友忽如掷。

我必覆楚语,出口随见执。

偶感包胥事,令人三叹息。

形式: 古风

咏史三十一首(其五)

于越得岁星,伐之是逆天。

吴其为沼乎,不及四十年。

亦缘人事尽,天道乃好还。

夫妻请臣妾,饲马良亦艰。

迄乎石室归,坐则仰胆悬。

每食必尝胆,折节当世贤。

躬耕夫人织,早朝仍宴眠。

赈贫吊死丧,劳苦士卒先。

令发坐沾襟,偃卧涕泗涟。

细及采葛女,行歌愤所宣。

吴人既以败,栖息姑苏山。

孤臣自知罪,仰冀君王怜。

亦欲如会稽,行成赦前愆。

天以越赐吴,不取祸败延。

今以吴赐越,越其敢舍旃。

夫差乃自杀,蒙面归重泉。

越兵北渡淮,致贡天王前。

赐胙命为伯,号令如风湍。

攻秦秦引咎,畴敢逆我颜。

诸侯毕称贺,横行江淮间。

伯业追桓文,禹祀若再鲜。

惜者猜功臣,乌喙鲜保全。

安乐转予弃,恐惧曾周旋。

功成名遂矣,身退道固然。

不见属镂赐,鸱夷抑何冤。

大患在肘腋,早已相弃捐。

形式: 古风

咏史三十一首(其六)

公子爱敬客,居恒相劳苦。

三千蹑珠履,金罍歌且舞。

一朝事势异,掉臂不胜数。

孤白秦藏中,函关夜艰阻。

鸡鸣迄狗盗,风期一何古。

不然孟尝君,血溅咸阳土。

形式: 古风

咏史三十一首(其七)

壅蔽可畏哉,赵高其明效。

道路咸以目,讳言关东盗。

秦楚军相持,胜负犹未料。

扫国待大将,无端加谴诮。

奏事司马门,三日不得报。

致盟洹水上,长史作前导。

哀哉秦二世,烟雾霾七窍。

杀高易反掌,子婴亦敏妙。

至此可奈何,临风寄怀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