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启南画月下杏花

我昔庆云看杏花,春云压树埋晴霞。

无端风雨中夜作,狼藉满地同泥沙。

十年蹭蹬不复见,无乃天意于吾赊。

老南忽往花正好,两株繁华对晴昊。

白日苦短看不足,更向良宵事幽讨。

月明照花花在地,恍若清波漾文藻。

夜深露下花更佳,汗湿蛾眉淡于扫。

巫山神女朝梦云,洛水灵妃夜当道。

知君好事不可当,绕树行吟被花恼。

诗成得意难具陈,片纸再与花传神。

品高意远迹逾妙,反觉树上花非真。

须臾喧传动城郭,借看累月纷蹄轮。

君不见虎头曾图瓦棺壁,观此杂沓输其珍。

老僧老僧收拾去,且莫出示无钱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史鉴所作,名为《题沈启南画月下杏花》。诗中描绘了月下杏花的美丽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赞美。

首句“我昔庆云看杏花”,以回忆的方式引入,仿佛诗人正沉浸在过去的美好记忆之中。接着,“春云压树埋晴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日里云雾缭绕、遮蔽晴空的景象,为杏花的出场营造了梦幻般的背景。

“无端风雨中夜作,狼藉满地同泥沙”两句,转折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将杏花吹落,满地狼藉,与前文的繁花似锦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时间的流逝感。

“十年蹭蹬不复见,无乃天意于吾赊”表达了诗人对杏花消失的遗憾,似乎在感叹命运的无常。接下来,“老南忽往花正好,两株繁华对晴昊”则描绘了诗人再次见到杏花时的惊喜,两株繁花在晴朗的天空下绽放,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白日苦短看不足,更向良宵事幽讨”表现了诗人对杏花的喜爱之情,即使白天已逝,夜晚仍要细细品味。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月光下的杏花,诗人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将自然界的美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如“巫山神女朝梦云,洛水灵妃夜当道”。

“知君好事不可当,绕树行吟被花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分享这份美景的渴望,以及自己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状态。最后,“诗成得意难具陈,片纸再与花传神”点明了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杏花的赞美,但又觉得难以完全传达其韵味。

整首诗通过对杏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物的艺术手法。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梅月

老兔爬天团玉生,山河影动参星横。

羿妻潜奔姑射笑,霜气作华凝佩缨。

瘦影寒香塞天地,茅店村醪冷无味。

翠禽忽听啼一声,冻云零落东方明。

形式: 古风

秋江客思

洞庭袅袅凉风起,木叶惊飞下江水。

江水悠悠烟景微,江头有客未成归。

身经北渚云山杳,家住南京音信稀。

乍见霜前飞塞雁,还闻月下捣寒衣。

寒衣作就家家寄,可是侬家远难致。

男儿出门不返顾,直欲浪游天尽地。

轻舟短棹恣经过,水远山长风浪多。

花艳惊郎大堤女,声谐流徵郢城歌。

歌声入云花满堂,夜夜朝朝乐未央。

劝君莫上瞿塘去,两岸猿啼能断肠。

形式: 古风

送樊司理考满

东方日出城门开,雨洒道路无尘埃。

倾城出送使君去,前车后车相逐来。

路旁弱柳不堪折,秖把新诗赠离别。

使君岩岩廊庙姿,三尺由来能自持。

平反不待慈母问,考课行对尚书期。

最君治行当第一,一蹴登台不为疾。

君不见汉朝任人尚法律,狱吏往往为公卿。

释之世谓冤民少,定国人称用法平。

况君明经取高第,比拟不能无重轻。

更将古义决疑狱,莫谓明时无董生。

形式: 古风

澄上人房紫牡丹开觞予以酒因诗以记

入春风雨长交作,水波绕舍如湖泺。

桃李沾泥海棠谢,负却人家看花约。

追呼闻欲检民数,愁疾强扶来县郭。

市中湫隘不可居,却向禅林借高阁。

忽惊妖艳破寂寞,况乃骈花与重萼。

芳心晕露金粟敷,娇态迎风紫绡薄。

初疑僧伽演妙义,天女来听鬘璎珞。

又如洞庭张广乐,仙姝联翩扬戍削。

传闻此种出罗山,未必分根尽河洛。

姚家荒芜魏家废,总有华容亦非昨。

品题何须较优劣,但得相娱不为恶。

老夫睹此喜欲狂,绕花吟行不停脚。

只愁两日损颜色,好事谁能致油幕。

又无仙家漆姑汁,可使浓华不凋落。

老僧破戒为侬喜,斗酒沽来对花酌。

扫除热恼得清凉,搅就醍醐出酥酪。

人生真赏贵适意,不在歌钟始云乐。

夜深秉烛更相照,春城月暗鸣宵柝。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