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司理考满

东方日出城门开,雨洒道路无尘埃。

倾城出送使君去,前车后车相逐来。

路旁弱柳不堪折,秖把新诗赠离别。

使君岩岩廊庙姿,三尺由来能自持。

平反不待慈母问,考课行对尚书期。

最君治行当第一,一蹴登台不为疾。

君不见汉朝任人尚法律,狱吏往往为公卿。

释之世谓冤民少,定国人称用法平。

况君明经取高第,比拟不能无重轻。

更将古义决疑狱,莫谓明时无董生。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送樊司理考满》是明代史鉴所作。诗中描绘了送别官员樊司理的情景,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赞美。

首句“东方日出城门开”,以日出象征新开始,城门开启预示着送别的正式开始。接着“雨洒道路无尘埃”一句,不仅描绘了雨后的清新景象,也暗喻了官场的清廉与公正。随后“倾城出送使君去”,生动展现了民众对樊司理的敬爱之情,以及其离任时的盛大场面。

“路旁弱柳不堪折,秪把新诗赠离别”两句,通过弱柳难以承受离别的重量,巧妙地引出以诗相赠的场景,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寓意了诗文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使君岩岩廊庙姿,三尺由来能自持”赞扬了樊司理的非凡气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平反不待慈母问,考课行对尚书期”则高度评价了其公正无私、勤勉尽责的工作态度。

“最君治行当第一,一蹴登台不为疾”是对樊司理政绩的高度肯定,暗示其升迁速度之快,实至名归。接下来,“君不见汉朝任人尚法律,狱吏往往为公卿”通过历史典故,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及其对官员选拔的影响。

“释之世谓冤民少,定国人称用法平”引用了汉朝名臣周勃的儿子周释之事例,进一步说明了法律公平公正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最后,“况君明经取高第,比拟不能无重轻。更将古义决疑狱,莫谓明时无董生”表达了对樊司理明经学识、古义决疑的赞赏,以及对其在明时能够像董仲舒一样发挥重要作用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和对樊司理个人品质的赞誉,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公正、廉洁、智慧的向往,体现了明代士人对理想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追求。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澄上人房紫牡丹开觞予以酒因诗以记

入春风雨长交作,水波绕舍如湖泺。

桃李沾泥海棠谢,负却人家看花约。

追呼闻欲检民数,愁疾强扶来县郭。

市中湫隘不可居,却向禅林借高阁。

忽惊妖艳破寂寞,况乃骈花与重萼。

芳心晕露金粟敷,娇态迎风紫绡薄。

初疑僧伽演妙义,天女来听鬘璎珞。

又如洞庭张广乐,仙姝联翩扬戍削。

传闻此种出罗山,未必分根尽河洛。

姚家荒芜魏家废,总有华容亦非昨。

品题何须较优劣,但得相娱不为恶。

老夫睹此喜欲狂,绕花吟行不停脚。

只愁两日损颜色,好事谁能致油幕。

又无仙家漆姑汁,可使浓华不凋落。

老僧破戒为侬喜,斗酒沽来对花酌。

扫除热恼得清凉,搅就醍醐出酥酪。

人生真赏贵适意,不在歌钟始云乐。

夜深秉烛更相照,春城月暗鸣宵柝。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送浦汝方访姚侍御

君家写山楼上住,扫尽云山入毫素。

扁舟六月溯吴江,欲向丹邱最深处。

丹邱主者绣衣人,年来画笔如有神。

远慕荆关探妙诀,旁寻吴盛接芳邻。

与君旧日相知久,握手无言惊白首。

怒呼银鹿扫庭花,笑倩琼姬献杯酒。

酒酣斗画为欢娱,峰峦歘来当座隅。

摩挲老眼识真趣,脱帽席地惊相呼。

我欲从君往盘礴,无奈尘纷苦缠缚。

临江送君君不留,离情直与江东流。

形式: 古风

送康驿丞之京

皇天不雨江欲枯,有客棹鞅游南都。

南都煌煌在天上,虎踞龙蟠屹相向。

城中美酒斗十千,临行请君沽百钱。

凤凰台头弄明月,拍手醉唱名都篇。

形式: 古风

渡奔牛闸

下河水低上河漫,春雷吼闸奔流悍。

鼓声鼕鼕催发船,百丈牵连若鱼贯。

船头水涌沉且浮,顺风张帆那可留。

行人来往日南北,惟有水声千古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