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三首(其一)

桓桓韩将军,当年谁寄目。

岂无漂母食,亦有胯下辱。

雄剑一朝飞,举手拾秦鹿。

风雷走倏烁,乾坤困驰逐。

荥阳广武间,楚汉寄我足。

王业四百年,尺封屡翻覆。

赏厚岂势摇,功成乃身戮。

所贵英雄人,岂甘草中伏。

谁为后来者,感此空碌碌。

举头见青天,天边有鸿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读史三首(其一)》由元代诗人何中创作,通过历史人物韩信的经历,展现了对英雄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首句“桓桓韩将军,当年谁寄目”,以“桓桓”形容韩信的英勇威武,引出对这位历史名将的关注。接着,“岂无漂母食,亦有胯下辱”两句,对比了韩信生前的荣华与过去的屈辱,体现了他非凡的忍耐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雄剑一朝飞,举手拾秦鹿”描绘了韩信在关键时刻的英勇表现,成功夺取政权,象征着他的功成名就。接下来,“风雷走倏烁,乾坤困驰逐”则以自然界的景象比喻韩信事业的起伏不定,暗示了权力斗争的激烈与复杂。

“荥阳广武间,楚汉寄我足”点明了韩信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荥阳广武之间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楚汉争霸的见证者。这一句也暗含了历史的偶然性和人物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王业四百年,尺封屡翻覆”回顾了韩信所参与的汉朝建立与巩固,以及其后四百年的兴衰更迭,强调了历史的循环与变迁。同时,“赏厚岂势摇,功成乃身戮”揭示了功臣往往难以善终的命运,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沉反思。

最后,“所贵英雄人,岂甘草中伏”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也提出疑问,英雄是否甘愿在平凡中默默无闻。这句诗引出了对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关系的思考。

“谁为后来者,感此空碌碌”则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后世之人提出了警示,提醒他们不要因历史的教训而感到空虚或无所作为。

“举头见青天,天边有鸿鹄”以自然景象结束全诗,寓意深远,既是对历史长河的遥望,也是对个人追求与理想的寄托。整首诗通过对韩信一生的回顾,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理解,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价值、英雄主义以及历史规律的深入思考。

收录诗词(255)

何中(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史三首(其二)

嬴法四海热,震荡昏三光。

云飞大风起,赤子沐清凉。

当时周旋人,一瞰罹身殃。

悠悠赤松子,不识为何祥。

千年有崔浩,前修持自彰。

岂知愧所事,乃是元家王。

恐非凤衔图,但见雁求梁。

伊尔山中人,勿弃兰蕙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读史三首(其三)

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

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

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

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

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

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穆山山中

江南有丘壑,我生良独閒。

秋风二三友,朅来游兹山。

山深不见寺,但见飞泉寒。

蛇行两山挟,天风鸣佩环。

青烟从何来,堕我前林端。

未知有径否,钟磬犹未残。

长歌万谷应,仰见数峰攒。

纡馀缘涧入,侧步寒云关。

豁然得空旷,聊复解破颜。

殿静藓花润,松危鹤声乾。

僧宝炯数珠,相我般礡观。

大开双白眼,应接几青鬟。

徘徊日已晚,人间行路难。

猛虎蔽丛薄,潜蛟漱风湍。

振衣出山去,大啸惊人寰。

形式: 古风

杂述二首(其一)

天龙地用马,健顺理亦宜。

谁于其两间,赤手握阴机。

东门一长啸,四海皆惊迷。

向来种桃人,此去当何之。

悠悠黄唐远,来者邈难期。

龙逝白云征,马轻九坂驰。

行行马上郎,万里长风吹。

不见长江边,折尽杨柳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