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讷斋

世人但识三尺嘴,仪从秦横竟谁是。

澜翻口角欲悬河,秋崖听之归洗耳。

万言万当不如默,视吾舌存政须讷。

云根手筑月三间,是非付与西山笏。

谓君为讷耶,读书夜寂声琅琅。

谓君为辨耶,向人开口无雌黄。

屋头自有山如此,说易说难那用许。

孔堂丝竹春风和,赐也多参惟一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题讷斋》,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岳之手。方岳在诗中通过对话语和沉默态度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言论的审慎态度以及对知识分子应有的行为准则。

首句“世人但识三尺嘴,仪从秦横竟谁是”指出人们往往只注重口才,而忽视了真正的学问和品德。这里的“三尺嘴”喻指巧舌如簧之辈,“仪从秦横”则暗示历史上那些以智谋著称的人物,但在方岳看来,这些都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接着,“澜翻口角欲悬河,秋崖听之归洗耳”表达了诗人对于空泛言谈的鄙视。这种言论如同滔滔江水,却让人感觉到耳根清净,如同洗涤一般。

“万言万当不如默,视吾舌存政须讷”强调了沉默的价值,认为即便有万千之言,也不如保持缄默。这里的“政”字意味着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的道德准则,因此诗人主张在发言前需谨慎思考。

“云根手筑月三间,是非付与西山笏”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云端的手势仿佛在建造月亮,如同置身于远离尘嚣的西山之巅,借此来处理是非。

“谓君为讷耶,读书夜寂声琅琅。谓君为辨耶,向人开口无雌黄”则是在询问诗人自己是属于多言还是少语之人。在夜深人静时,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显得那么清晰;而当向他人开口时,则尽量避免杂乱无章的争辩。

“屋头自有山如此,说易说难那用许”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修养的理解。就如同屋顶之上自然生长出山峦一般,无需强求,只需顺其自然地去领悟和实践。

最后,“孔堂丝竹春风和,赐也多参惟一唯”则是对古圣先贤在学术上的崇敬。孔子的学堂里,琴瑟之声与春风相得益彰,这种境界让人觉得即便参悟了许多道理,也只愿追随这一真理。

总体而言,方岳的《题讷斋》通过对比沉默与雄辩、学问与口才等不同主题,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诗中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是一篇集智慧与情感于一身的佳作。

收录诗词(1488)

方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字:巨山
  • 号:秋崖
  • 籍贯:祁门(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9~1262

相关古诗词

题陈叔茂二亭.观澜

喷腾浙江潮,奔放吕梁水。

人情骇奇观,所见涛浪耳。

见浪不见澜,滔滔者皆是。

天晴风日佳,试叩二三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题陈叔茂二亭.弄月

月从东峰来,岂但千里共。

四天本无壁,谁不得受用。

而彼山中人,塞向以自拥。

径烦子陈子,普请作清供。

形式: 古风

题郭氏继一堂(其一)

径与三茅借一峰,自携周易听松风。

隐居本为逃名计,结入头衔却不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题高皇过沛图

芒砀真人赤龙子,一剑入关秦鹿死。

黥王菹醢过故乡,仍冠竹皮相尔汝。

故人父老喜欲狂,至尊含笑袍花光。

酒酣击筑自起舞,歌声悲壮云飞扬。

此意今人弃如土,岂但当时沐猴楚。

君不见相如草檄西入秦,蜀山憔悴生烟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