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京口

萧条书剑下关河,芳草萋萋客里过。

原上莺花三月暮,天涯愁病一身多。

海门帆影移丹嶂,山寺钟声到绿萝。

入望自知乡国近,那堪斜日听渔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旅途中所见之景与内心情感的交织。首联“萧条书剑下关河,芳草萋萋客里过”,以“萧条”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接着以“书剑”象征文人志士的漂泊生涯,而“芳草萋萋”则反衬出旅途的荒凉与孤独。颔联“原上莺花三月暮,天涯愁病一身多”,进一步描绘了春末时节的景象,莺啼花开,却在诗人眼中映射出无尽的愁苦与病态,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负担和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

颈联“海门帆影移丹嶂,山寺钟声到绿萝”,转而描写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海上的船只在红山的映衬下缓缓移动,山中的寺庙传来悠扬的钟声,穿透绿萝的缝隙,传递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和谐,也寄托了诗人对心灵深处平静与安宁的向往。

尾联“入望自知乡国近,那堪斜日听渔歌”,诗人通过“入望”一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与接近感,即使是在旅途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切。然而,“那堪斜日听渔歌”一句,又将这份喜悦与期待置于黄昏的斜阳与渔歌之中,增添了几分淡淡的哀愁与无奈,让人感受到诗人虽心向故乡,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所带来的复杂心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位游子在外漂泊时的孤独、愁苦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力和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3)

李奇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魏孔时茅檐诗

点缀为佳胜,菰蒲落四除。

衡门閒过鸟,曲水细通鱼。

皓月芦花白,秋风木叶疏。

幽人独宿夜,还著几篇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观射鱼作

沙壤别水居,取鱼不解罟。

拥众临清流,关弓如射虎。

射得三寸鲤,拍手欢且舞。

絭弓带鱼归,聚族观如堵。

入市沽酪浆,烹鱼招部伍。

旁有江南客,笑看思故土。

何时问烟波,鼓枻从渔父。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塞草

不是春深色未开,萋萋偏傍战场栽。

麦和屯雨吹青去,柳挟营风捲翠来。

时引暗虫鸣虎落,却留归马卧龙堆。

可堪一夜金飙起,关塞先悲蕙草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得家书知敝庐巳卖叹之

拮据经予手,书来巳属人。

一身犹长物,四壁况浮尘。

歌哭今无地,琴尊别有邻。

庭梅应为我,望绝岭南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