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名为《答杨户部庐山书时方谪居广陵》。诗中描绘了诗人被贬谪至扬州(广陵)期间,面对人生变迁与自然景象的感慨。
首句“淮南桂树又春残”,以“淮南”点明地点,暗示诗人身处江南,而“桂树春残”则寓指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接着“几度开书惨不欢”一句,表达了诗人阅读书籍时内心的悲凉与无奈,反映出其心境的沉重。
“华发已曾淹画省,铜章那复滞盐官。”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过去在官场的辉煌与如今被贬谪的落寞。其中,“华发”象征年华老去,“画省”和“铜章”分别代表高官显位与权力象征,而“滞盐官”则暗示被贬谪至偏远之地的失落。
“秋空雁影愁应剧,夜雨潮声梦亦寒。”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内心感受。秋日天空中的雁群,其身影投射出的不仅是季节的变换,更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夜晚的雨声与潮水的波动,不仅唤醒了诗人的梦境,也让他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寒冷与孤独。
最后,“圣主长杨方校猎,谁将赋草入长安。”诗人以“圣主长杨方校猎”的典故,暗喻皇帝狩猎,象征国家的繁荣与君主的威严。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却无法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长安的朝廷,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遭遇与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