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三)

登高易心瘁,况兹摇落辰。

我行深林中,败叶如随人。

前峰忽中断,平野连城闉。

人气此焉聚,上结濛濛尘。

谁知我曹乐,迥与太古邻。

日华转壑底,霜气清崖垠。

更爱佳石净,皱瘦无轮囷。

每坐不忍移,抚之辄生温。

遥山万千叠,何处平吾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虞山破山寺及天龙庵的游览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宁静,以及作者内心的感慨。

首句“登高易心瘁,况兹摇落辰”点明了登山的不易与季节变换带来的感伤情绪。接着,“我行深林中,败叶如随人”描绘了作者在深林中行走的情景,落叶仿佛在跟随他的步伐,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深邃的氛围。

“前峰忽中断,平野连城闉”两句,景象突然变得开阔,远处的山峰被截断,广阔的平原连接着城市,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类文明的交融。

“人气此焉聚,上结濛濛尘”描述了人群聚集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尘埃,既有人间的热闹,也有自然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

“谁知我曹乐,迥与太古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乐的向往,认为自己与远古时代的人们有着相似的追求和快乐,体现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向往。

“日华转壑底,霜气清崖垠”描绘了夕阳映照山谷,寒霜使崖边格外清新,展现出一天结束时的宁静与美丽。

“更爱佳石净,皱瘦无轮囷”赞美了山中的奇石,它们表面干净,形状独特,没有圆润的曲线,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每坐不忍移,抚之辄生温”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每次坐下都不忍离开,触摸它们时心中感到温暖。

最后,“遥山万千叠,何处平吾身”表达了作者面对连绵起伏的山脉,思考何处能找到心灵的平静,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山水游记诗。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四)

下山行别僧,归径屡转右。

钟声忽递风,寻之越冈阜。

依然遘精蓝,行近不知有。

径造竹阁吟,坐听涧声久。

寻源得奇绝,石理若瓜剖。

平落十亩宽,侧撇千丈陡。

想见春水生,百万玉龙走。

瞑色沈镜光,欲揽不在手。

未窥山面全,佳处吞八九。

剑门拂水崖,较此孰前后。

明发更扳陟,斯游庶无负。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题郑秋堂山水幅

君家三绝此其一,画此春山白云出。

春山郁郁何葱葱,云捲忽随缣素空。

偶然断出林岫色,复叠不知千万重。

长松飘风子堕瓦,下有读书长啸者。

坐看生灭云耶山,斯人怀抱岂等闲。

我欲扁舟一相访,侧身天地何由往。

形式: 古风

展叔宀先生墓(其一)

龙蛇往岁讶崩奔,宿草伤心满墓门。

弟子下车惟有恸,先生高卧竟何言。

只鸡久负平生约,一剑空怀国士恩。

令子成名公不见,此时悲喜总难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展叔宀先生墓(其二)

传经旧地黯凝尘,七载飘零寄此身。

入世日还深一日,爱才人总逊前人。

山丘涕泪关存殁,衣钵文章共苦辛。

后死亦知终未免,愿分抔土作比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