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黄山院

禾黍离离一径通,游人揽辔即过从。

趁斋幽鸟闻疏磬,出定高僧见偃松。

夜静龛灯凝古殿,雨馀岩溜迸前峰。

昔年曾此题名处,素壁攲斜翠藓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稻谷和黍子稀疏满径,游人牵马走过这条小路。
斋戒时,鸟儿听到稀疏的木鱼声;僧人打坐完毕,看见松树倒伏在地。
夜晚寂静,古殿灯光映照,山岩间雨水汇成的水流冲向山峰。
当年我曾在这里题字留念,洁白的墙壁上青苔重重覆盖。

注释

禾黍:稻谷和黍子。
离离:稀疏的样子。
揽辔:牵马。
过从:走过。
趁斋:在斋戒期间。
幽鸟:深山里的鸟。
疏磬:稀疏敲击的木鱼声。
出定:僧人打坐完毕。
龛灯:寺庙内的油灯。
凝:凝聚。
古殿:古老的殿堂。
岩溜:山岩间的流水。
昔年:往年。
题名:题字留念。
素壁:洁白的墙壁。
攲斜:倾斜。
翠藓:青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人在黄山院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高僧修养之地的赞美和自我精神世界的寄托。

首句“禾黍离离一径通”以禾黍(一种野草)的疏落和小路的通达,勾勒出黄山院周围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孤独。紧接着,“游人揽辔即过从”则表现了诗人作为游客的自我定位,以及对这片宁静之地的尊重和顺应。

“趁斋幽鸟闻疏磬”通过斋堂中鸟鸣声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黄山院内外的寂静与神秘。这里的“趁斋”暗示了时间是在傍晚或清晨,那时天气最为宁静,而“幽鸟闻疏磬”则让人联想到僧侣们可能就在这宁静中进行着禅修。

“出定高僧见偃松”中的“出定”有从定中出来的意味,说明诗人可能是目睹了僧侣结束冥想后,走到院外,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生长在山石间的扭曲松树。这里,“高僧见偃松”不仅展示了僧人的修养,也映射出诗人对自然和宗教境界的深刻领悟。

“夜静龛灯凝古殿”则描绘了一幅夜幕低垂、院中灯火辉映于古老殿宇之中的画面,通过“龛灯”的点缀,增添了诗意的神秘和温馨。这里,“凝”字用得恰到好处,传达出一种时间静止的美感。

接下来的“雨馀岩溜迸前峰”,则是对黄山特有的雨后景象的细致描绘。“雨馀”指的是雨后的湿润,“岩溜”形容水流在石缝中涓涓而出,而“迸前峰”则展示了水流最终汇聚到山前的壮观场景。

最后,“昔年曾此题名处,素壁攲斜翠藓重”,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在这同一地点留下过墨香,或许是在院中某个著名的书法或画作前驻足。这里,“素壁”、“攲斜”均形容墙壁上的字迹岁月沧桑,而“翠藓重”则是对那被苔藓覆盖、显得古老而庄严景象的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黄山院自然风光和宗教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崇高,以及对佛法修养之地的尊重和向往。

收录诗词(507)

杨亿(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 字:大年
  • 籍贯: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
  • 生卒年:974—1020

相关古诗词

秘阁舒职方知舒州

西昆册府控千庐,铅笔多年校鲁鱼。

厌享双鸡太官膳,贪乘五马使君车。

明光画省辞青琐,天柱仙坛访紫书。

只恐政成抛印绶,携家深入白云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秘阁赐宴送右谏议大夫种放得假归终南山应制

琐闱聊辍皂囊封,赐告归寻一亩宫。

关路蒲轮千里远,岩扉蕙帐几年空。

百壶天酒凝甘露,二雅宸章掩大风。

旧隐暂还非久住,心期献可沃尧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月兔湘筠巧制全,何人大手称如椽。

禁中铃索夜批诏,阁上芸香昼草玄。

墨妙三分惭入木,华褒一字重编年。

史官遗直真堪畏,千载独持生杀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诸公于石氏东斋宴郑工部分韵得愁秋浮

楚客登临处,离怀重隐忧。

二毛初入鬓,一叶早惊秋。

旅雁他乡思,悲笳绝塞愁。

凭何遣羁绪,菊蕊满杯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