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

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

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

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

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

芒鞋心事杜陵知,唯今只赏杜陵诗。

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

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

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所作,名为《填词》。诗中探讨了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以及词在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诗开篇即点明词与诗的关系:“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指出在诗歌衰微之时,词得以繁荣发展,并以比兴手法寄托情感。接着,“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两句,对比了词在表达情感时,往往能更深刻地描绘忧愁与痛苦,而非仅仅停留在欢乐的层面。

“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别称冬郎)和屈原(三闾大夫)的例子,表达了词人在创作时可能经历的孤独与痛苦,与古代文人的相似心境。接下来,“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进一步描绘了词中常出现的哀婉情调,通过美丽的意象与泪水,展现词的情感深度。

“芒鞋心事杜陵知,唯今只赏杜陵诗”则提到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杜陵野老),暗示词与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通之处,同时也表达了对杜甫作品的欣赏。最后,“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指出即便古代诗人也难以完全把握词的精髓,因此现代人对词的评价不应过于苛责。

“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总结了词的特点,认为其源头更为深远,而形式上更加接近于古乐府,同时在语言运用上更加细腻丰富。

“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则以《诗经》为例,强调词在句式、韵律上的灵活性,与传统诗歌相比,词在形式上更为自由多变。

综上所述,《填词》一诗通过对词与诗的比较,展现了词在文学艺术中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词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度与广度。

收录诗词(194)

纳兰性德(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字:容若
  • 号:楞伽山人
  • 籍贯:满洲
  • 生卒年:1655-1685

相关古诗词

西湖杂诗(其一)

偏安旧是小朝廷,女子军容出上厅。

谁遣渡河回铁骑,只今泣井有银瓶。

空山夜雨鹃红血,别殿弦声雀白翎。

唤起夷光吊遗事,西陵早已越台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西湖杂诗(其二)

宋家行殿在杭州,人载西湖明月游。

灯市迥悬珠不夜,酒楼初散玉为筹。

于今几度蕲黄血,依旧一天花石秋。

堪叹角端啼未了,白头宫女泪空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西湖杂诗(其三)

江流曲抱凤凰城,南渡君臣宿草横。

桃叶御沟连灞水,黎花妃梦隔啼莺。

早时金碗归杨琏,异日黄冠署谢清。

莫恨两宫终朔漠,吴山今有冷山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西湖杂诗(其四)

珠网金轮劫火缠,冷泉亭子故依然。

龙天净土前生路,虎迹空山隔代缘。

僧院松花蒸佛饭,人家竹笕落仙泉。

飞来洞里穿三竺,背指斜阳问渡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