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荒到天台有作二首(其一)

我亦田夫偶得官,深知茅屋有饥寒。

纷然遮道呻吟状,一作同胞疾痛观。

水际山陬多隐瘼,风餐雨宿敢图安。

破襦裹米皆王□,粒粒当知帝泽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对于农民困苦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开篇即以“我亦田夫偶得官”表明诗人虽身为官吏,但出身自耕读之家,对农事有着切身体会。接着“深知茅屋有饥寒”进一步强调了对底层民众生活艰辛的认同。

在“纷然遮道呻吟状,一作同胞疾痛观”中,诗人通过描写农民在荒年中的困境,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同情心。这里的“纷然”形容农民的困苦如同乱麻一般难以解开,而“遮道呻吟状”则具体展示了他们在路边哀求救助的情景。

接下来的“水际山陬多隐瘼,风餐雨宿敢图安”更进一层,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诗中“水际山陬”指的是地势低洼易受洪水侵袭的地方,“隐瘼”意味着这里的土地难以耕种,而“风餐雨宿”则形容农民在恶劣天气中的无依无靠。

最后,诗人通过“破襦裹米皆王□,粒粒当知帝泽宽”的表述,传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期待。这里的“破襦裹米”形容农民手中仅有的几把米,而“皆王□”则是指这些米也是国家赈济的一部分。诗人希望每一粒米都能让人们感受到君主的恩泽。

整首诗通过对荒年景象和农民生活困境的刻画,表现了诗人对于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于施政者宽广恩惠的殷切期望。

收录诗词(2)

李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冯允南见寄

半生才命苦嗟殊,肯更诗穷效圣俞。

清识岂期回顾盼,嘉篇聊用借虚无。

乡心岁月疑如梦,官况尘埃直未奴。

闻道南充风物好,未能归去且狂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

家爱儿孙国爱臣,无邪慈教本来均。

非因积善能传庆,安见天心语合人。

席拥诗书才是乐,门多车马别成春。

榜亭岂独荣樽俎,意欲推馀劝里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感泉山

才到林峦契赏心,萧然便欲卸朝簪。

两三里路穿田水,四五人家倚树阴。

渔叟投竿惊鹭宿,牧童停留学禽音。

青丝洞里泉声响,流出空山换古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腥味鱼中墨,衣成木上绵。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