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法泰所作的《颂古四十四首》中的第四十首。诗中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三人證龟成鳖",意指众口铄金,即使原本是龟(真相)也可能被误解为鳖(谬误),暗示了在舆论或多数人的影响下,事实可能被歪曲。"井底泥牛气噎"则描绘了一头被困在井底的泥牛,象征着处境艰难,无法申张自己的观点。"直饶辩泻悬河",形容人的口才如江河滔滔,即使能言善辩,但在无法改变既定偏见的情况下,也无法洗清冤屈,即"有理亦难分雪"。
最后两句"耿耿孤光常皎洁",以孤光比喻真理或正义之光,尽管在黑暗中显得微弱而孤独,但其光芒始终明亮,象征着真理不因众人的误解而消失,始终保持其纯洁和高洁。
整首诗寓言深刻,警示人们在面对纷扰时要坚守真理,不被流言蜚语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