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钱塘门外宝石山上的来凤亭之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其雄伟壮丽与历史沧桑。首句“钱塘门外宝石山,势如翔凤辉翩翩”,开篇即以“翔凤”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宝石山的峻峭与灵动之美。接着,“当年梵宇灿金碧,梯岩结搆红云间”两句,通过“梵宇”、“金碧辉煌”等词汇,勾勒出古时寺庙的庄严与辉煌,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景象。
“危亭四柱号来凤,顿令阿阁怀轩辕”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来凤亭的独特地位和历史意义,仿佛它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宏伟建筑,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庄重与威严。“映带田畴及城郭,变幻暮霭还朝岚”则描绘了来凤亭周边的广阔景色,从田野到城市,从傍晚的雾气到清晨的山岚,展现出一幅动态的自然画卷。
最后,“遥思胜赏如宿昔,荒基唯照斜阳闲”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景的怀念,以及对今日景象的感慨。虽然昔日的繁华已成遗迹,但夕阳下的荒废基址仍能映照出历史的痕迹,引发人们对过往的深思。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变化,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独到见解和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