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首(其六)

普礼三身四智佛,一念阿僧祇劫中。

身心一如遍法界,法身不灭寿无穷。

一月六旬权准则,一年四会表参同。

妄念不生无损益,五千连贯赠寰中。

所得未尝图别用,共成进纳续宗风。

初法难传忧不信,黄梅五百独卢公。

如今个个堪分付,报国资家理不穷。

莫道祖师西土出,刹那自肯即心通。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翻译

敬拜三身四智之佛,在一念之间经历无数劫数。
身心合一,遍历法界的每一个角落,法身永恒,寿命无穷无尽。
以一个月六十天为权宜标准,一年四季的聚会象征着共同的信仰。
若无妄想产生,便无得失,五千连贯的教诲赠予世间。
所获得的并未打算他用,共同推进和传承宗派的风尚。
初法难以传授,担忧有人不信,黄梅五百弟子中的卢公独自承担。
现在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报答国家和家族的道理无穷无尽。
不要说祖师只来自西方,他们愿意在瞬间与内心相通。

注释

普礼:普遍礼拜。
阿僧祇劫:极长的时间单位,相当于无数亿年。
法界:佛法所涵盖的宇宙。
妄念:不切实际或杂乱的念头。
卢公:指卢行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大师。
即心通:直接通过内心领悟佛法。

鉴赏

这首宋朝时期的偈颂,作者释印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理解和教诲。诗中首先强调了对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和四智(般若波罗蜜多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的敬拜,认为在一念之间能经历阿僧祇劫(极长的时间单位),体现了佛法的广大和深远。

接着,诗人阐述了身心与法界的统一,以及法身不灭带来的永恒寿命。他以月圆六十天和一年四季的自然法则为喻,象征佛法的恒常与变化,并指出妄念不起则无损益,表达出清净修行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五千连贯赠寰中”,可能是指佛教经典的传播,以及修行者对佛法的传承。修行者应将所学用于贡献社会,而非仅为个人私利,这体现了佛教的公益精神。

最后,诗人提到初学者难以理解佛法的深奥,但如黄梅五祖之一的卢公那样,只要真心实意,都能领悟。他鼓励大家都能成为佛法的传播者,强调修行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报国资家的大业。

整首诗寓教于乐,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注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一心听佛

不闻闻了绝狐疑,三界浮嚣总不知。

泥牛入海通消息,木马横嘶贯紫微。

形式: 七言绝句

十二时歌(其十)

人定亥,坠石痴人犹捣碓。

忽然舂出古菱花,照地照天无向背。

今时人,会不会,未了先须除渴爱。

情忘想尽至无依,体若虚空非内外。

形式: 古风

十二时歌(其一)

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

祇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

击钟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

声錧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里人。

形式: 古风

十二时歌(其十二)

鸡鸣丑,飞空著地波波走。

演若达多再得头,依前不换旧时首。

无不无,有不有,有无不到休开口。

拈槌竖拂有谁知,逐迹寻臊真猎狗。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