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歌(其一)

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

祇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

击钟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

声錧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里人。

形式: 古风

翻译

清晨寅时,鸡鸣狗叫的声音充满了圆润和谐。
这圆润的声音独一无二,无需妄想寻找其他所谓的真理。
敲钟鼓时,却寂然无声,无声正是最真实的音乐。
声音无形,如同门前的过客,而体悟到的真理却是空灵的内在世界。

注释

平旦:清晨。
寅:地支之一,代表凌晨三点到五点。
鸡鸣:鸡叫。
犬吠:狗叫。
圆音:圆润和谐的声音。
妄想:不切实际的想法。
真:真理。
击钟鼓:敲钟鼓。
了无声:完全无声。
声錧:声音的流动。
体合声空:体悟到声音的空灵本质。
个里人:内在的人,指心灵深处。

鉴赏

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诗《十二时歌(其一)》是释印肃的作品,诗人以平旦寅时的鸡鸣犬吠为引子,描绘了一幅清晨宁静的景象。"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通过自然界的声响,暗示了万物和谐共生的圆融之境。"祇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理解,认为世间万物的声音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无需过多追求和妄想,这就是真实。

接下来的"击钟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进一步阐述了声音的虚幻性,敲击的钟鼓虽然发出响声,但其实并无实体,真正的寂静才是最美的声音。"声錧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里人",形象地比喻,声音如过客般虚无,而个体与空性的合一才是真正的存在状态。

整首诗寓言深刻,借日常声音揭示了禅宗关于空性与实相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体悟到超越世俗观念的真理。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十二时歌(其十二)

鸡鸣丑,飞空著地波波走。

演若达多再得头,依前不换旧时首。

无不无,有不有,有无不到休开口。

拈槌竖拂有谁知,逐迹寻臊真猎狗。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十二时歌(其二)

日出卯,斋粥无□心觉饱。

钵盂洗了自闲闲,方信赵州机便巧。

师子儿,全牙爪,惊杀百年老虎豹。

捏怪文殊劈脑骑,二乘皆道庄严好。

形式: 古风

十二时歌(其八)

日入酉,万户千家无别有。

相呼相唤去还来,谁识一身非妍丑。

也无头,也无手,劫火洞然渠不朽。

猪羊牛马化为真,毫发不留无可守。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十二时歌(其五)

日南午,大地元来没寸土。

天上天下独为尊,耀目连睛无可睹。

石巩痴,逢马祖,自己如空谁射弩。

三平了道劈开胸,不拄箭锋徒自苦。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