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即事

人情节物自相关,强不悲秋亦恐艰。

渐老身危生理索,凭高眼远暮天寒。

树能长啸风前听,山亦多愁雨里看。

陶写无他仗诗句,雁声砧杵倚栏干。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人的感情与外物自然相连,即使不悲伤秋天也会感到艰难。
随着年岁增长,身体日渐衰弱,生活琐事更加繁重,站在高处遥望,傍晚的天空寒冷而辽阔。
树木在风中发出声音仿佛在倾听,山峦在雨中显得忧郁,仿佛在凝视。
我只能依靠诗歌来抒发情感,听着雁鸣和捣衣声,倚着栏杆独自沉思。

注释

人:指代人类。
情:情感。
节:联系。
物:外物。
自:自然。
相关:相互关联。
强:尽力。
悲:悲伤。
秋:秋天。
亦:也。
恐:恐怕。
艰:艰难。
渐老:逐渐变老。
身危:身体危险。
生理:生活琐事。
索:寻求,思考。
凭高:站在高处。
眼远:目光长远。
暮天:傍晚天空。
寒:寒冷。
树能:树木能够。
长啸:发出响亮的声音。
风前:在风中。
听:倾听。
山亦:山峦也。
多愁:充满忧郁。
雨里:在雨中。
看:凝视。
陶写:抒发情感。
无他:没有其他。
仗:依靠。
诗句:诗歌。
雁声:大雁的叫声。
砧杵:捣衣棒。
倚:倚靠。
栏干:栏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秋日即事》。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面对岁月流转时的无奈与悲凉。

"人情节物自相关,强不悲秋亦恐艰。" 这两句诗表明了人们对于秋天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一方面,秋季给人以丰收的喜悦,但另一方面,也常常引发人们对生命易逝和困难的担忧。

"渐老身危生理索,凭高眼远暮天寒。" 这两句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日渐虚弱,对生活的体验也变得更加艰辛。从高处眺望远方,看到夕阳西下,天气转冷,这些景象都让人感到秋天的萧瑟。

"树能长啸风前听,山亦多愁雨里看。" 在这里,诗人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树木在风中发出鸣鸣的声音,山川在雨后显得更加令人心生忧虑。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秋天的肃杀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陶写无他仗诗句,雁声砧杵倚栏干。" 这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提及自己创作诗歌的动机,以及秋日里听到的鸿雁的声音和远处砧杵的敲击声,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景象,通过这些声音,诗人的情感得以抒发。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诗人对秋天感受的一种深刻表达,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变迁,也反映了个人内心世界的波动。

收录诗词(299)

冯时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开守解印

穷冬自萧疏,小垒玄云开。

使君掷虎符,行矣何遽哉。

父老相与言,未言心已哀。

自云好使君,抚我如婴孩。

天不为我旱,人不为我灾。

使君今已行,力挽不可回。

举手向父老,听我勿我猜。

赤骥万里足,瑶池倏往来。

伏枥方丈间,何其等驽骀。

丹凤隘寥廓,五湖看如杯。

修羽落樊笼,安得一毰毸。

骥非伏枥姿,凤当翔九垓。

使君禀天秀,磊磊真长才。

峡里三家村,胡为久徘徊。

况与艰运偶,中州涨胡埃。

天子急亲贤,搜访尽草莱。

一麾谅其微,千里良需材。

弃去自腾踏,为国除祸胎。

父老休嗟惜,功勋在云台。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送王公佩之泸

炎薰五月只须臾,底事书生亦渡泸。

午影风凉槐系马,晓岑云白杖挑壶。

见闻幽谷莺迁木,气类朝阳凤集梧。

见说阿房曾有赋,声名速为诧东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送冯献道运使得岸字

蜀江滟新肥,送客上霄汉。

别怀老易感,醉帻狂更岸。

春暄鼓气全,风软帆力半。

青云随步履,紫气郁几案。

清明销积阴,当阳盛熙旦。

群奸付严科,四海归睿断。

君行此其时,国光炳大观。

况乃济时须,礧砢真巨干。

举杯酬柂尾,为赋鹿鸣乱。

云从动岩穴,起我病痯痯。

沟壑未填委,胡为甘屏窜。

日边多故人,为我致此段。

形式: 古风

送召客

暮春送客朝明光,颠风吹花绕柂樯。

大江吞天日出没,赤心许国一苇航。

平生梦蹑螭龙尾,天门九重九万里。

一朝巨手开天关,丹极紫霄随步履。

儿辈端非五湖匹,国柄今归谢安石。

遥之别墅清昼长,笑拂楸枰行折屐。

共倾东海洗乾坤,景仁况是名公孙。

四郊多垒士之耻,富贵浮云何足论。

宦海十年风退鹢,我亦弹冠听推檄。

安能郁郁久居此,朔饥欲死心不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