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献上人卷

衲衣禅客袖篇章,江上相寻共感伤。

秦甸乱来栖白没,杼山空后皎然亡。

清留岛月秋凝露,苦寄巴猿夜叫霜。

珍重南宗好才子,灰心冥目外无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穿着僧衣的诗人袖中藏着文章,我们在江边相遇,共同感慨悲伤。
秦甸战乱后,栖白大师已逝;杼山沉寂之后,皎然大师也离世。
清冷的月光停留在孤岛上,秋夜的露水凝结,苦楚中巴蜀的猿猴在夜晚对着寒霜哀鸣。
我真诚地敬重你这位南宗的好才子,即使心如死灰、闭目不视外界,也无需挂怀。

注释

衲衣:僧衣,指代出家人的身份。
禅客:修行禅法的僧人或诗人。
篇章:诗文作品。
相寻:相互寻找,这里指相遇。
秦甸:泛指中原地区,此指文化繁荣之地。
乱来:战乱以来。
栖白:唐代僧人,此处代指高僧。
杼山:地名,代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皎然:唐代诗僧,皎然是其法号,代表高僧。
清留:清澈停留,形容月光清冷而持久。
岛月:孤岛上的月亮。
秋凝露:秋天的露水凝结,象征凄清的环境。
苦寄:在苦难中寄托。
巴猿:巴蜀之地的猿猴,以其叫声哀怨著称。
珍重:珍惜重视。
南宗:佛教禅宗的一派,这里泛指有才华的文人。
才子:有文学才能的人。
灰心:心如死灰,失去热情或希望。
冥目:闭上眼睛,比喻对外界不关心。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答献上人卷》。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佛法造诣和对禅学的精妙体悟。

"衲衣禅客袖篇章,江上相寻共感伤。"

这里描绘了一位穿着补钉僧衣的禅师,其袖中藏书,这位禅师在江边游走,与诗人共同沉浸于对佛法的追求和感慨之中。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文人们与僧侣交往相互研讨佛理的情景。

"秦甸乱来栖白没,杼山空后皎然亡。"

"秦甸"指的是古代秦王宫殿的遗址,这里化用为历史沧桑的象征,表达了对过往时代的无尽感慨。"栖白没"则是形容历史被尘封,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杼山空后皎然亡"中的"杼山"可能指的是某座寺庙或道观,而"空后"意味着时间流逝,一切都归于虚无。

"清留岛月秋凝露,苦寄巴猿夜叫霜。"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清留岛月"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而"秋凝露"则是秋天的露水,象征着纯净而又稍纵即逝的美好。"苦寄巴猿夜叫霜"中的"巴猿"可能指的是某种动物,它在深夜中发出悲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楚。

"珍重南宗好才子,灰心冥目外无妨。"

这两句则是对佛学中的南宗(即禅宗)的赞美,认为它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才子。"灰心"意味着心灵的清净,而"冥目"则象征着内心的明澈和超脱世俗的智慧。最后的"外无妨"表达了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自信与满足,认为在这种境界中,外界的一切纷扰都无法干扰。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佛学知识和禅理领悟,更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个人情感和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落日

晚照背高台,残钟残角催。

能销几度落,已是半生来。

吹叶阴风发,漫空暝色回。

因思古人事,更变尽尘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落叶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落花

朝开暮亦衰,雨打复风吹。

古屋无人处,残阳满地时。

静依青藓片,闲缀绿莎枝。

繁艳根枝在,明年向此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谢丁秀才见示赋卷

五首新裁剪,搜罗尽指归。

谁曾师古律,君自负天机。

圣后求贤久,明公得隽稀。

乘秋好携去,直望九霄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