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真人还山

朱提仙印碧霞裳,赐履承恩自尚方。

雨洒石坛苔锦滑,日穿油幌竹书光。

叶凫此日还沧海,汉鹄当年下建章。

琪树万丛芝万本,江南归路水云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毛真人的道士返回山中隐居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和自然之美。首句“朱提仙印碧霞裳”以“朱提”和“碧霞”为背景,暗示了仙境般的环境,仙印与碧霞裳则象征着道士的非凡身份和超凡脱俗。接着,“赐履承恩自尚方”一句,通过描述道士获得皇家赐予的礼遇,进一步强调了其特殊的地位。

“雨洒石坛苔锦滑,日穿油幌竹书光”两句,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道士修行之地的自然景观。雨后的石坛上长满翠绿的苔藓,显得格外滑润;阳光穿透油布帐幔,竹简上的文字在光影中闪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灵性的氛围。这种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不仅展现了道士修行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叶凫此日还沧海,汉鹄当年下建章”两句,通过“叶凫”(即野鸭)和“汉鹄”(即天鹅)的典故,表达了对道士回归山林的祝愿。叶凫飞回大海,象征着道士重返自然的自由与逍遥;汉鹄曾降于皇宫(建章),如今却选择隐退,寓意着对世俗权力的超越与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最后,“琪树万丛芝万本,江南归路水云乡”两句,以“琪树”和“芝草”象征着道家所追求的仙境,表达了对道士归隐生活的美好祝愿。水云乡作为归途的终点,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心灵归宿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道士遁世生活的深切理解和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士归隐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美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思考。

收录诗词(258)

马祖常(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回族著名诗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 字:伯庸
  • 籍贯:元代色目
  • 生卒年:1279~1338

相关古诗词

奏对兴圣殿后

万花簇锦宝帘垂,化日舒舒漏下迟。

马酒金盘流沆瀣,凌人玉井出琉璃。

侍臣橐笔皆鹓凤,御士櫜弓尽虎罴。

他日沧洲应梦想,紫宸端御放朝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杂咏二首(其一)

百丈牵船溯上流,清淮从古有三洲。

浮山堰逐降王去,淝水波因小谢收。

红树有霜还可骑,白蘋无雨更宜舟。

平生自是多行役,莫信吾家马少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杂咏二首(其二)

濠梁无客更观鱼,游子行过莫问书。

潮落沙痕鸥泛少,风回云影雁行疏。

归帆夜宿山前寺,从橐秋辞仗外车。

俯仰此身天地内,沧洲重去带经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西山

凤城西去玉泉头,杨柳堤长马上游。

六月薰风吹别殿,半天飞雨洒重楼。

山浮树盖连云动,露滴荷盘并水流。

舣岸龙舟能北望,翠华来日正清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