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砚

歌舞人已死,台殿栋已倾。

旧基生黑棘,古瓦埋深耕。

玉质先骨朽,松栋为埃轻。

筑紧风雨剥,埏和铅膏精。

不作鸳鸯飞,乃有科斗情。

磨失沙砾粗,扣知金石声。

初求畎亩下,遂厕几席清。

入用固为贵,论古莫与并。

端溪割紫云,空负世上名。

韩著毛颖传,何独称陶泓。

傥以较岁年,泓当视如兄。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歌舞的人已经逝去,昔日的台殿只剩残垣断壁。
古老的根基上长出了黑色荆棘,古瓦深埋在田野的泥土中。
精美的玉石已化为白骨腐朽,松木搭建的梁柱也被风尘侵蚀变得轻盈。
坚固的建筑经风雨剥蚀,匠人们精心制作的铅膏也已磨损。
不再有鸳鸯双飞的景象,只剩下科斗虫的痕迹。
磨砺后的沙砾变得细腻,敲击时能发出金石般的声响。
起初它只是田间寻常之物,后来却成为洁净几席的一部分。
被使用后价值倍增,论历史地位无人能及。
端溪的紫色石砚有名无实,徒有世间的美名。
韩愈的《毛颖传》为何只赞美陶泓,这是个疑问。
如果比较它们的历史悠久,或许陶泓应被视为兄长。

注释

歌舞:歌舞升平的景象。
栋已倾:形容建筑物破败。
科斗:古代一种像甲壳虫的昆虫,这里象征古老的事物。
陶泓:古代的一种砚台,以其质地优良而著名。

鉴赏

梅尧臣的《铜雀砚》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铜雀砚的描绘,寄寓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首句“歌舞人已死,台殿栋已倾”,以铜雀台的荒凉景象起笔,暗示了繁华逝去,人事变迁。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旧基生黑棘,古瓦埋深耕”描绘了遗址的破败,展现出岁月的侵蚀。

诗人进一步借砚台材质的衰朽——“玉质先骨朽,松栋为埃轻”,表达了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和对时光无情的感叹。铜雀砚在风雨中剥蚀,“筑紧风雨剥,埏和铅膏精”,形象地展示了砚台的坚韧与历史痕迹。然而,尽管砚台不再用于书写鸳鸯般的美好,却仍有“科斗情”,象征着其承载的文化价值。

“磨失沙砾粗,扣知金石声”赞美了砚台质地的坚硬,即使磨损,仍能发出金石般的响亮,暗示其品质之高。诗人将砚台置于田间,虽处低位,却依然保持清洁,“初求畎亩下,遂厕几席清”。这表明砚台虽平凡,但其内在价值不凡。

最后,诗人对比铜雀砚与端溪砚,认为铜雀砚虽然有名于世,但比起端溪砚,其价值或许略逊一筹。“端溪割紫云,空负世上名”,暗指铜雀砚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韩著毛颖传,何独称陶泓”,引用典故,指出砚台的价值在于其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名声。诗人以“泓当视如兄”结尾,表达出对铜雀砚的尊重和惋惜之情。

总的来说,《铜雀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寓意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阻浅挺之平甫来饮

泛淮忌水大,我行浩以漫。

溯汴忌水浅,我行几以乾。

偶与困滞并,将独为此难。

穷堤有来客,芬芳可与言。

共休绿榆阴,置酒聊慰安。

主人虽仓卒,犹得具甘酸。

酸渍楚梅青,甘摘夏樱丹。

引觞吞日光,耳热不复叹。

俛仰已陈迹,未可忘兹欢。

谁思费生术,幻惑宁盘桓。

形式: 古风

隐真亭

作尉慕吾祖,吾祖非得时。

谁似芙蓉国,日见芙蓉披。

凉雨随风来,清香入酒卮。

自得真隐趣,不惭吴市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隐静山访怀贤上人不遇

松上垂青蔓,蒲根泻碧泉。

高僧来不见,却返五峰前。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雀夺燕巢生四雏

去年燕营巢,衔泥入我庐。

秋归春复来,横被雀所居。

翩然去不较,义者欲与除。

毁覆必伤卵,爱彼此何疏。

乃俟长黄口,逐之宁曰纾。

果得生四雏,卉色头戢如。

后当还燕巢,穿屋不害余。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