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微醺中悠闲地漫步在湖边东岸,马鞭轻敲着马蹬发出清脆声响。
万棵松树矗立在青翠的山上,十里沙堤在明亮的月光下延展。
楼阁的角落慢慢投下影子在路上,潮水的浪头即将带来满江的风。
回来时笙歌还未散去,府邸的大门敞开,红蜡烛照耀着夜色。

注释

半醉:微醉的状态。
闲行:悠闲地行走。
湖岸东:湖的东边。
马鞭:驱赶马匹的工具。
镫:马鞍两侧供脚踏的金属器具。
珑璁:形容金属撞击的清脆声音。
万株:成千上万的。
松树:常绿乔木。
青山上:青翠的山峦。
十里沙堤:绵延十里的沙滩堤坝。
明月中:明亮的月光下。
楼角:楼阁的转角。
渐移:逐渐移动。
当路影:投射在路上的影子。
潮头:潮水的前锋。
满江风:满江的风。
归来:回来。
未放:还未结束。
笙歌:指音乐和歌唱。
散:散去。
画戟: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代指府邸的装饰。
门开:大门敞开。
蜡烛红:红色的蜡烛。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月下半醉中闲行湖岸的景象和心境。开篇两句“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表明诗人在微醉之际,随意漫步于湖岸之东,马鞭敲击着路旁的装饰物,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接着,“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两句则描绘了自然景色,松林覆盖的青山与沙堤旁的明月交相辉映,展示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夜景图画。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楼角投射而移动的阴影和即将到来的潮水与江风的描写,传达了时间流逝和自然界动态变化的感觉。

最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两句则表明诗人归途中仍沉醉于音乐之中,而家中已有人准备好蜡烛,门扉打开,预示着温馨的家庭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夜归途中的景物和心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情怀,以及他对于生活美好的感受和享受。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夜坐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

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

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

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龙头画舸衔明月,鹊脚红旗蘸碧流。

为报茶山崔太守,与君各是一家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夜招周协律兼荅所赠

满眼虽多客,开眉复向谁。

少年非我伴,秋夜与君期。

落魄俱耽酒,殷勤共爱诗。

相怜别有意,彼此老无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夜招晦叔

庭草留霜池结冰,黄昏钟绝冻云凝。

碧毡帐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

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

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侬来能不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