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漪叔游颍川兼谒淮阳太守

罢吏今何适,辞家方独行。

嵩阳入归梦,颍水半前程。

闻道淮阳守,东南卧理清。

郡斋观政日,人马望乡情。

叠岭雪初霁,寒砧霜后鸣。

临川嗟拜手,寂寞事躬耕。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罢官之后将去向何方,独自离家踏上旅途。
在梦中我回到了嵩阳,颍水陪伴我走过一半路程。
听说淮阳太守治理有方,如同东南方的明镜般清明。
在郡斋里每日审视政务,心中满是对故乡的思念。
雪后的山岭重峦叠嶂,寒霜后传来阵阵捣衣声。
面对河流我深深感叹,只能孤独地从事农耕。

注释

罢吏:被罢免的官员。
何适:何处去。
辞家:离开家乡。
独行:独自出行。
嵩阳:地名,指嵩山。
归梦:回家的梦境。
颍水:另一地名,流经河南。
半前程:路程的一半。
淮阳守:淮阳的太守。
东南卧理清:治理得清廉公正。
郡斋:郡守的官署。
观政:观察和管理政务。
人马望乡情:人们和马匹都怀有思乡之情。
叠岭:重叠的山岭。
雪初霁:雪后初晴。
寒砧:寒冷季节的捣衣声。
霜后鸣:霜降后响起。
临川:面对河流。
嗟拜手:感叹并举手表示敬意。
寂寞:孤独。
躬耕:亲自耕作。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名为《奉送漪叔游颍川兼谒淮阳太守》。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别离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旅途的美好祝愿。

"罢吏今何适,辞家方独行。" 两句开篇,诗人表明了自己的处境:已经辞去官职,现在正准备踏上归乡之路,但这一次却是孤身一人。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实际情况,也寄寓着一种情感上的孤独。

"嵩阳入归梦,颍水半前程。"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心中的旅途图景:嵩阳的风光已经融入到他的归乡之梦中,而实实在在的旅途尚未完成一半,颍水就在眼前。这既是对未来路程的一种预测,也透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闻道淮阳守,东南卧理清。"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提到淮阳太守,这里有可能是在向友人表达敬意和祝福,同时“东南卧理清”则是对那位太守所在之地的美好描绘。

"郡斋观政日,人马望乡情。" 这两句中,“郡斋观政日”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日期,那天诗人去观察了官方事务,而“人马望乡情”则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情感:无论是人还是牲畜,都有向归的渴望。

"叠岭雪初霁,寒砧霜后鸣。"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描写,传递了季节更迭和时间流逝的感慨。雪后的山岭、初霁的天气以及寒冷的砧板声,都让人感到了一丝凛冽。

"临川嗟拜手,寂寞事躬耕。"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临别之际,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而“寂寞事躬耕”则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状态的一种预期:虽然孤独,但也要继续自己的耕耘。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不舍、旅途的美好祝愿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收录诗词(125)

李颀(唐)

成就

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经历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 籍贯: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
  • 生卒年:690-751

相关古诗词

送马录事赴永阳

子为郡从事,主印清淮边。

谈笑一州里,从容群吏先。

手持三尺令,遣决如流泉。

太守既相许,诸公谁不然。

孤城连海树,万室带山烟。

春日溪湖净,芳洲葭菼连。

炊粳蟹螯熟,下箸鲈鱼鲜。

野鹤宿檐际,楚云飞面前。

听歌送离曲,且驻木兰船。

赠尔八行字,当闻佳政传。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送王昌龄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送东阳王太守

江皋杜蘅绿,芳草日迟迟。

桧楫今何去,星郎出守时。

彤襜问风俗,明主寄茕嫠。

令下不徒尔,人和当在兹。

昔年经此地,微月有佳期。

洞口桂花白,岩前春草滋。

素沙静津濑,青壁带川坻。

野鹤每孤立,林鼯常昼悲。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送卢少府赴延陵

问君从宦所,何日府中趋。

遥指金陵县,青山天一隅。

行人怀寸禄,小吏献新图。

北固波涛险,南天风俗殊。

春江连橘柚,晚景媚菰蒲。

漠漠花生渚,亭亭云过湖。

滩沙映村火,水雾敛樯乌。

回首东门路,乡书不可无。

形式: 排律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