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水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闲适自得的情怀。
“华亭入翠微”一句,设定了整个画面,华亭是指郑氏东亭,这里被描绘为一个高大而精致的地方,它仿佛要穿透那天上的云层。接着的“秋日乱清晖”,则营造出一种明亮而又略带混沌的光线效果,既有秋日阳光的明媚,也不失自然界的柔和与温润。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两句,通过对山石、溪流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其中,“崩石”给人以坚硬粗糙的感觉,而“欹山树”则让人联想到山林间错综复杂的情景;“清涟”和“曳水衣”则是对流水细腻的描写,既有声音之美,也透露出水在光线下的柔顺与洁净。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两句,则引入了生灵的活力和生命力的展示。其中,“紫鳞”形象化地描绘出鱼儿跳跃的姿态,而“苍隼”则是对鸟类羽毛颜色的细腻刻画,两者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动感与生机的画面。
最后,“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两句,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日暮时分,准备踏上归途的情景。其中“向晚”设定了时间背景,而“寻征路”则透露出一丝旅行者的思念与期待;“残云”和“傍马飞”,则是对天空中飘渺云彩以及诗人骑马行进时的景象的生动描绘,给人以一种自由自在、遨游四海之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生物的细腻刻画和光影变化的捕捉,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造诣,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
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
独步诗名在,秪令故旧伤。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
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
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
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
惠子白驹瘦,归溪唯病身。
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
崖蜜松花熟,山杯竹叶新。
柴门了无事,黄绮未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