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金陵雨花台遂至故人刘叔亮墓》由元代诗人赵孟頫所作。诗中描绘了雨花台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沧桑感,以及对故友刘叔亮的怀念之情。
首联“雨花台上看晴空,万里风烟入望中”,开篇即以雨花台为背景,晴空万里,风烟四起,展现出辽阔的视野和壮丽的景象。诗人站在高处,将整个世界尽收眼底,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颔联“人物车书南北混,山川襟带古今同”,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南北人物的交融,车马行旅的穿梭,展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山川的轮廓,无论古今,都保持着其独特的风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永恒的自然之美。这两句诗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宇宙观。
颈联“昆虫未蛰霜先陨,凤鸟不鸣江自东”,通过自然界的现象,如昆虫未入冬眠而霜已降,凤鸟未鸣而江水向东流,暗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与生命的无常。这种现象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尾联“绿发刘伶缘醉死,往寻荒冢酹西风”则直接表达了对故友刘叔亮的怀念。刘伶,古代著名的酒徒,以饮酒著称。这里以刘伶为例,暗含对逝去友人的哀思。诗人想象自己前往刘叔亮的墓地,以酒祭奠,寄托对故人的深深怀念。这一联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者的哀悼。
整首诗通过对雨花台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深切怀念。赵孟頫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情感底蕴,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相融合,创作出这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