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廿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得宣命诣朝可庵有诗不敢当次韵以谢(其一)

雪棹殷勤泛剡溪,吟香为拂案头埃。

老躯久已乞骸去,瘦骨应难入画来。

但愿东皇怜病瘦,早从西华觅云台。

当年自是渠无分,明主何曾弃不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在殷勤的雪花中划动小舟于剡溪,诗香缭绕拂去书案上的尘埃。
年迈的身体早已渴望归隐,瘦弱的身躯恐怕难以入画框之中。
只希望东皇帝君怜悯我病弱之态,尽快从西华仙境寻觅一处安身之地。
当年才华本就不属于权贵,英明的君主又怎会舍弃我这无能之才?

注释

剡溪:古代浙江的水名,这里指代泛舟游赏之地。
吟香:诗人的墨香或书香,代指创作诗歌的行为。
云台:古代宫殿的高台,此处比喻理想的归宿或仙境。
渠: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
弃不才:抛弃没有才能的人,诗人自谦之词。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逢振所作,体现了诗人在至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得知自己被宣召入朝的喜悦与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皇恩的期待和自谦不才的谦虚态度。

首句“雪棹殷勤泛剡溪”,诗人以“雪棹”比喻自己的笔墨,表达了他对书写的热爱与专注,以及在静谧的环境中(如同泛舟于清澈的剡溪)寻求灵感。

接着,“吟香为拂案头埃”,则描绘诗人在书房内吟咏佳句,字里行间散发出淡雅之香,这种香气化作了案上细微的尘埃,象征着文学创作的神圣与高洁。

“老躯久已乞骸去,瘦骨应难入画来”,诗人以自谦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年迈体衰,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即使是画家也难以将其瘦弱之躯描绘下来,这里传递了一种对身心健康的关切。

“但愿东皇怜病瘦,早从西华觅云台”,诗人表达了希望上天能够体恤自己的不幸与疾病,期望能早日康复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前往西华(指宫殿或高位)的“云台”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最后,“当年自是渠无分,明主何曾弃不才”,诗人回忆往昔,认为自己从未有过错行,也表达了对君王的信任,相信明智的君主不会轻易放弃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才。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不仅展现了其个人情感与期许,同时也反映出了一种时代背景下的士人情结——即对朝廷的忠诚与期待,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

收录诗词(18)

方逢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峡中和卜彦才韵

尹躬乐不在耕莘,乐在明明以及民。

贪看回头多应错,偶闻变色始知真。

圣贤气象心为大,天地根萌人是仁。

认著濂溪窗草意,自家胸次一般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峡塾讲中庸第二章诗

滔滔逝者若斯夫,不有耆儒孰共扶。

昭揭五条皆远道,由来一本不殊途。

圣贤奥义难穷尽,老笔名言妙写模。

我欲研朱同点易,先生肯位此中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挽谏坡居士

谏议村中一布衾,幽潜两事最堪称。

瘗骸鬼结来生草,削发僧然后夜灯。

螭篆凄凉嗟老钝,薤章鸣咽动亲朋。

羡公有子能如此,多少英雄叫不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毛伯玉以六月廿七日来访是年天不雨梅亢热异常书数韵述怀且以赠之

伯玉不我过,过我必六月。

老天雨不梅,五行一乃绝。

亢离单用事,赤乌赤如血。

人寰何罪辜,几欲炮烙杀。

左手解衣襟,右手不停箑。

脱帽无奈何,而况可腰折。

西望禽鬼焦,东望金鱼涸。

前山牛眠洿,亦复如火发。

相携将安之,只合坐论说。

伯玉老先辈,家传洞林诀。

谈辩管郭雄,五鬼皆避易。

借君铁拄杖,蹴踏六月雪。

为我买雪山,斲冰作天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