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兹寺废已久,经构昔未遑。
一朝焕金碧,煌煌耀东岗。
文母开大施,天厨来众香。
萦回转佛阁,窈窕閟禅房。
平地俯归鸟,高斋在上方。
宿云不归山,野水自成塘。
道人如水镜,见者心清凉。
理胜是非遣,虑淡形迹忘。
归鞍惜清境,伫立暮天苍。
这首诗描绘了琅琊万寿寺的壮丽景象与宁静氛围。诗人赵秉文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历经沧桑后的辉煌与庄严。
首先,诗人感叹寺庙久废,但经过修缮后,金碧辉煌,光彩照人,位于东岗之上,显得格外醒目。接着,他赞美文母的慷慨施舍,使得寺庙得以供奉天厨之香,香气弥漫,令人向往。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内的布局与景致。佛阁环绕,禅房幽深,仿佛置身于一片静谧的世界。平地上,归鸟俯瞰,高高的禅院则坐落在上方。云雾缭绕,野水汇聚成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最后,诗人将自己比作水镜中的道人,见到此景心生清凉。他领悟到道理超越了是非,内心淡然无欲,忘记了外在的形迹。面对即将离开的清境,诗人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伫立于暮色苍茫之中,对这片宁静之地充满了留恋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寺庙之美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的佳作。
不详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薄暮潇潇雨,何人独倚栏。
濛濛山气重,漠漠水纹寒。
草际光犹泫,松梢滴未乾。
灯前未归客,无梦到长安。
幽居少人事,有客来不速。
炉内火正红,尊中酒新绿。
高斋始闻雁,隔窗时动竹。
何当风雪夜,抱被还同宿。
了无车马迹,终日掩禅关。
不下溪头路,坐看檐际山。
好鸟破午寂,幽花淡春闲。
簪组方为累,来游不知还。
冠带事朝谒,清坐弹鸣琴。
以彼尘外趣,远我遗世心。
岸帻送归鸟,隐几见遥岑。
聊得静者乐,岂必居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