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徐世隆的《蒿里》诗,描绘了对阴间世界的想象与描述,充满了神秘与敬畏之感。
“世传蒿里蹑灵魂”,开篇即以“蒿里”这一概念引入,蒿里在古代文献中常指阴间的道路或区域,此处暗示着死者灵魂将要踏上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程。这句诗通过“世传”的表述,强调了这种观念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和接受度。
“庙宇烧残敝复新”,接着描述了为死者修建的庙宇,即便经过焚烧破坏,也能再次重建,象征着对亡灵的纪念与敬仰永不停息。这里体现了人类对于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某种寄托。
“七十五司阴□□,□千馀里远祠人”,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阴间世界的复杂结构。七十五司可能是指管理阴间事务的不同部门,而“千里远祠人”则暗示了在遥远的地方也有对亡者的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普遍关注和对亡灵的尊敬。
“天神志似张华博,地狱图如道子真”,这两句将阴间的管理者与古代文人张华和画家吴道子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这些人物艺术造诣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暗示了阴间世界在构思与构建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
“积少成多能事毕,泰山元不厌微尘”,最后两句总结了整个阴间世界的运作原理——即便是微小的事物,积累起来也能完成大事,就如同泰山不拒绝每一粒尘埃一样。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寓意着无论生命多么渺小,其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思考,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充满人文关怀的阴间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生死、记忆与传承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