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塔

高标涌出淮中流,日月沐浴波荡浮。

百年冲突屹无恙,是何神力支撑留。

木叉慧岸展身手,黄熊退舍苍光愁。

低眉者谁坐泉底,葱岭来经八千里。

日出国见摩尼光,挥洒杨枝得天喜。

咒驱神鬼菩提心,大千若会西来旨。

长安泗上皆偶然,香从何生臭何止。

塔成龙朔灾建炎,再厄经此洪涛淹。

岂其慧照有明灭,和合四大功难兼。

相传火时塔飞出,见是神僧杖头物。

腾空绝迹亶有灵,此胡久置蛟鼍窟。

化城顿变苦海深,天魔乃现盘尖鹘。

人疑师智止挈瓶,定中或被乖龙倾。

遂令淮泗失干土,恒河沙恐填难平。

我识神通此其最,历劫愈多成不坏。

占一撮土分众悲,万古迷中拓空界。

有时塔亦随波流,眼底才无一丝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僧伽塔》由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以僧伽塔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见解。

诗中开篇描绘了僧伽塔的雄伟壮观,仿佛日月在其中沐浴荡漾,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神圣感。接着,诗人通过“木叉慧岸”、“黄熊退舍”等意象,巧妙地将佛教中的神祇与自然元素融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和谐的氛围。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僧伽塔的历史背景,提到它曾经历多次灾难,却依然屹立不倒,象征着佛法的坚韧与不屈。

诗中还提到了僧伽塔与佛教教义的关联,如“咒驱神鬼”、“大千若会西来旨”,强调了佛法的净化力量与普世真理。同时,诗人也反思了世间万物的相对性,如“长安泗上皆偶然,香从何生臭何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与因果循环的深刻理解。

最后,诗人以“我识神通此其最,历劫愈多成不坏”总结,表达了对僧伽塔及其所代表的佛教智慧的敬仰之情。整首诗不仅赞美了僧伽塔的壮丽与神圣,更蕴含了对生命、宇宙、宗教信仰等多重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半亩园为汪绥万作

方丈或铭室,十步或赋园。

古人用心厚,窥见于遗篇。

良韪列御说,三亩耘之难。

泉明恬淡人,取数馀其全。

有园之见存,终未离言诠。

谁知乐所乐,半亩亦已宽。

匠心一惨淡,楚楚致美观。

周径槛录曲,荫阶竹檀栾。

能令备秀野,何啻开林泉。

脩然寄弦诵,天地归幽便。

即观命名始,绰可方前贤。

主人曰否否,此意吾次焉。

蜗茧匪足道,所志承其先。

先人此缔构,心力亦已殚。

嗣叶忽更主,馀者荒榛菅。

未忍坐而视,每过增悲酸。

乃今展初志,积苦已十年。

摩挲一木石,手泽犹依然。

上以蔽风雨,中以陈豆笾。

讵拟国族聚,聊免氛尘喧。

闻言嗒自失,见浅如游藩。

始知达人意,端外求居安。

莫前美弗彰,莫后盛弗传。

守成信非易,再造弥为艰。

举世昧远识,穷侈而极妍。

朝见金碧烂,夕随桃李迁。

盛衰亦已矣,何以慰九原。

孰若此焉足,启后方绵延。

颂祷待能事,歌以明戋戋。

形式: 古风

别陈秋士次韵

久分张帆驶去流,停桡三日为君留。

云山平变将行色,风月分悬别夜愁。

后约尺书勤远寄,前途一刺慎轻投。

自知无事关飞动,迟尔名山十载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赠蒋师退时偕洪稚存客维扬并怀高东井(其一)

南部烟花水部诗,故人跨鹤久相期。

江湖贫病逢青眼,兄弟文章见白眉。

三舍日长谈未倦,二分月好客先知。

窗梧渐有秋消息,莫放长帘窣地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赠蒋师退时偕洪稚存客维扬并怀高东井(其二)

趋庭多暇日追陪,屈指江东有数才。

岂意司成三座设,浪随都讲一樽开。

风前念旧弦同曲,句里生温玉是胎。

何限新知生别感,满衣清露独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