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井

颜城数眼井,井井号东坡。

坡仙若不来,其如此水何。

点尝任去取,水味亦靡它。

舌本失其据,耳与口传讹。

白龙与金粟,兼此无乃多。

图经争不定,碑碣空嵯峨。

品藻生风云,弃置则岩阿。

世人梦不醒,徒为双井魔。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东坡井》由明代诗人李之世所作,通过对东坡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

诗中首先提到颜城的几口井,其中特别强调了被称为“东坡”的那口井。诗人想象如果苏轼(即坡仙)不曾来过,这井中的水会如何被世人遗忘或忽视。这种假设性的描述,不仅体现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东坡井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诗人通过“点尝任去取,水味亦靡它”表达了对东坡井水质的赞美,认为无论人们如何品尝,都无法找到比这井水更美味的水源。这种对水味的描述,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东坡井独特魅力的肯定。

“舌本失其据,耳与口传讹”则进一步强调了东坡井水的独特性,指出即使是舌头失去了判断的标准,人们的口耳相传也难以完全传达出水的真实味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东坡井水的非凡之处。

“白龙与金粟,兼此无乃多”这一句,诗人将东坡井水与传说中的白龙和金粟相提并论,进一步提升了井水的神秘色彩和价值。同时,也暗含了对东坡井水丰富内涵的赞美。

“图经争不定,碑碣空嵯峨”则反映了人们对东坡井历史记载的争议和困惑,以及那些记载在图经和碑石上的文字可能带来的误导。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历史记录的审慎态度,同时也揭示了自然之美与人文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品藻生风云,弃置则岩阿”表达了诗人对东坡井水的评价,认为它如同风云变幻般深邃复杂,而一旦被忽视,就如同被遗弃在山岩深处一般,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世人梦不醒,徒为双井魔”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认为人们往往沉迷于表面的繁华和虚幻之中,而忽略了真正值得珍惜和探索的事物,如东坡井这样的自然奇观和历史文化遗迹。

综上所述,《东坡井》一诗通过对东坡井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也蕴含了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诗中巧妙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深刻,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天宁寺

驰道夹椰阴,暝风吹冽冽。

笋舆踏山影,岚重炬难彻。

初日发海光,白处天疑缺。

俄而诸天霁,群象灿可阅。

明明蛟蜃宫,窣堵鳌背孑。

何物镇山门,如来石所锲。

其石滑如脂,其音清以越。

僧以梃来试,禁之毋乃亵。

云自海藏来,洵与震旦别。

法鼓冶以金,镂文细似缬。

冥思浩劫因,扪摸證石碣。

天水共荒唐,难凭老衲说。

我欲纪异闻,咄哉缄其舌。

形式: 古风

题五里亭禅室

劳劳五里亭,禅关亦在兹。

往来冠盖人,驻马暂经时。

轮蹄纷杂遝,供张错路岐。

尘劳遍大地,佛力津梁疲。

我来登法堂,拈花一问之。

苦海几由旬,尘海亦如斯。

眷兹尘界人,彼岸到何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重过黄氏园访〔李〕影九

翳然一林水,蒲稗相因依。

昔我届春游,涉夏转芳菲。

宿雨潴众浍,池痕漫以肥。

萝竹争空阶,灌莽司垣扉。

人影交湿光,深碧在巾衣。

薄日照难彻,绀绿蓊成围。

境寂虫逾武,人閒鸟息机。

蛙响竞中夜,到午力稍微。

一为摊书坐,散虑憺忘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次答友人池馆閒步见怀

秋光荡人怀,霁景媚澄池。

况乃琴书暇,水木憺多思。

因病谢朋侣,行行鸥鹭随。

阒寂见成感,羁閒多生悲。

忽听玄蝉噪,怅焉恋别离。

岂无携手好,要非心所私。

同为异乡人,聚散天之涯。

大海窅以深,萍槎安可期。

恻恻缄中情,毋令鱼鸟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